林甸往事ll荆德军回忆我的阅读

一.童年的阅读乡下的冬天,夜晚总是来的很早,整个村庄早早地便沉浸在四周的黑暗里,漫长而沉寂。幽黑的天幕上闪烁着几颗疏朗的寒星,几棵光秃秃的枯树在黑黑黝黝的夜空中默默挺立着,更增加了几分黑夜的阴森与神秘。胡同的墙根下仍残留着几片斑驳的积雪,在黑暗中散发着微弱的荧光。低矮的土屋里,土坯垒成的炕台上燃着一盏昏黄的油灯,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煤油的气息。如豆的灯火忽闪着,在灰黑的墙壁上投射出几个放大的黑影,两个孩童和一个乡下老妇围坐在灯下的土炕上,全神贯注地聆听着一个年轻的后生在读一本书。每当读到有趣的地方,土屋里便会响起一阵朗朗地笑声,时不时打破这黑夜的寂静。在灯下念书的后生是柴宝仁。在炕上围坐着听他念书的两个孩童是于富海和我,那老太便是柴宝仁的母亲。胡同的北边是一片树林,也就是房后,于富海的家便在这树林的边上。他家西侧是一个大坑,四周是浓密的柳树,柴家紧挨着于家,柴宝仁的爷爷大家都叫他柴老先生,他的父亲是一名老师,这是一个书香人家,记得很小的时候,柴家有一本《民间故事》,那书里有很多笑话。由于上面的字认不全,每到夜里,便请柴宝仁在油灯下给我们念,他比我们大四五岁,念小学,由于家庭的熏陶,识字比较早,是我们这帮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他念书时,我和于富海便坐在炕上听,有时柴宝仁的几个妹妹也过来听,柴宝仁的母亲一则边听着念书,一边凑着微弱的灯光做着手里的针线活儿。那时候乡下很穷,平常人家晚上大多不舍得点灯,因为要耗废灯油。一边做活一边供孩子们念书,便也算不白费了这一晚的油灯。书里的故事很有趣,每当读到很好笑的地方,便引得大家都笑起来。笑过一阵,便会要求柴哥儿再念一遍,直到他念得累了,嚷着“不念了,不念了,明儿早起还要上学啦。”于是,第二天天一擦黑儿,便又早早地跑到柴家里去,等着那柴宝仁再来念那书里的故事。随着时光的久远,那书里的故事早已记不得了,只记得有一个傻子出门的故事很好笑,后来还曾经讲给别的孩子听过。就是这样一本流传在民间的故事书,竟伴着我们一起度过了那个冬天的无数个寒冷而漫长的夜晚。从前的乡下,几乎很少能见到有文字的东西,没有报纸,没有书籍,当然也没有现在的电视、智能手机。那时候识字的人也少,偶然地见到一张过时的旧报纸,便也觉得稀罕,一口气能把上面的文字一字不剩的全部看完。有时一张报纸会经过好几个人的手,直到把那报纸揉搓得面目全非,甚至是只剩下几片残缺不全的碎片,也会有人拣起来从头到尾再看一遍。要是有谁能偶然地得到一本书,便几乎成了宝贝一般,常常会有好几个孩子围着一起看。一时看不完,便会约定好,等前一个看完了,再传给下一个,相互轮流着看。有时候,为了看到那本书,会一连等上好几天,即便过了很长时间,也会念念不忘地想着,催促着上一个赶快看完了,好传给自己看。当然,小时候看得最多的还是小人书,那是孩子们的宝贝,只是在当时的乡下,小人书也是不多见。记得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是一个冬天的星期天,我偶然地借到一本书,那书的名字到现在还清楚的记得,是一个叫吴强的作家写的一本战争题材的小说,书名叫《红日》。我把书拿回家,独自一个儿躲在院子里墙角的柴禾垛里,直到夜幕降临,书上的字迹已有些模糊不清,但终于一口气把那本书全部看完。当时的乡下,没有图书,没有报纸杂志,除了小孩子上学的课本,几乎见不到其他任何有文字的东西。那散发着浓郁的墨香的书本里,似乎深藏着孩子们向往的另一个世界,而能够得到一本属于自己的好书,对乡下的孩子们来说则不但是一种向往,而且近乎是一种奢侈。二.中青年时的阅读我常常想,像我们教育行业和公务员队伍的人,如果长时间不读书,知识的方塘失去了源头活水,大脑必定是浑浑噩噩的!如果将大脑比作一台机器,读书就是给机器连通电源。清人萧抡渭说:“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这既是诗人的切身体验,也是我们多数人不言自喻的感悟。我的阅读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一年三百六十日,几乎没有间断过。但由于工作忙,生活琐事多,每天实际看书的时间不长,大概就一个小时。阅读很慢,不求多快,只求吃透。粗略估计,青年时我能熟练背诵的诗词应该在二百首上下。此外,还能背诵古今散文几十篇,一边领悟,一边积累。在经年累月的阅读中,知识得以积累,大脑得以活跃,生活得以充实。我的阅读重点大多是中华传统经典。这些经典,如甘泉,滋润我的心灵;如火花,温暖我的人生。阅读经典,是提升知识层次的不二法门。普通的文章一目十行,一天下来,涉猎三五万字是不费力的。读经典就不同了,它考验着一个人的精细心和耐久力。首先得咬文嚼字,一字一句弄懂含义;其次,要细嚼慢咽,熟读成诵。许多经典,语言精美,思想深邃,需要打阵地战、攻坚战、持久战。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王勃的《滕王阁序》,韩愈的《进学解》,深入领悟一篇,就掌握了二十来个成语。一曲《长恨歌》,流传下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超过了十处。我原本缺少天赋,吃透一篇,需要十来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日积月累,一年积累的知识就多了。倘若浅尝辄止,囫囵吞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即便读上十年八载,也不会有多大的收获。阅读得有选择性。中华文化宏博深广,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在这些知识面前,我们只是刚识字的小学生。《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既然知识深广,就得有选择性地阅读。选择什么书,并没有范本。有人说《唐诗三百首》好,有人说《古文观止》好。其实,这两本书都有其不足,好多入选之作并非精品。中小学语文教材选录的古代文学作品,都是经过了时间沉淀的脍炙人口的佳作,要深入细致地掌握。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地背诵一些有关爱国、立志、修身、劝学方面的名人名篇。当积累的知识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重点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作家作品,深入阅读。我偏爱激情浪漫的文学,对李白、苏轼、辛弃疾等人的作品情有独钟,吟诵他们的作品,有一种如饥似渴的畅快感。神驰遐想,胸中油然而生登山观海、吞云吐月的回肠荡气。阅读,绝不限于读文学作品,历史、哲学、生物、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也要去读。尤其是历史,因为自古以来就有文史为一家之说。读《史记.项羽本纪》,既是读文学作品,也是卧游秦汉风云。读诗歌“三吏”“三别”,也是在阅读安史之乱下的唐朝历史。其它各学科的知识也要广泛浏览,起码要知其粗略大概。譬如地理,要了解“青城天下幽,黄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等名山特点;都应该有所领悟。平常储存着,一旦有需要,自然就能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了。阅读需要勤做笔记。书中称心如意的内容,既想牢固掌握,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就需要抄笔记。自从电脑走进人们的生活,上班时我的电脑一是工作需要;另一个就是在电脑上阅读,现在有了智能手机,我的手机一半的功能是用来阅读经典的。当遇上有价值的内容,反复吟诵几遍,截屏保留,回家后抄写,再慢慢消化。三.夕阳下的阅读许久以来,读书似乎成了应酬,需要了找来废寝忘食,囫囵吞枣,哪有陶翁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况,惰懒的心早已俗不可耐,面对充满诱惑和竞争的世界,总是幼稚地认为,精神的浩劫让人们变得麻木,变得猥琐,变得功利,变得更加的实际,不会再有兴趣去理性而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的变化,务实的现代人谁还会有闲情逸趣的舞文弄墨,咬文嚼字。自己不也是其中一人!感喟之余,还是利用这大把的好时光读读书吧!先把《张小娴散文集》重新看一遍,领略大家风范,然后走进张爱玲的内心世界,感受这个奇女子含蓄、细腻、朴素、强烈、抑止、大胆的情怀,感受她的文章以“一种独特的理解视角,能为读者多开通一些观察生活的心灵通道。”繁俗人家,有书相伴,实乃人生一大幸事!两天时间,捧书静读,阳光融融,书香淡淡,偶尔逗逗小外孙,早已把烦忧抛却,让干枯的思维鲜活起来。在精美练达的文字面前,恬恬的思绪就像这初冬的天一样厚重,穿越千古,在先哲的思想中蕴藉着自信,在凝重中放飞着遐思,在灵动中恣意的前行,让平淡穿越时空达到新的境界,新的高度。人世间所有的不如意自然看开了,看淡了,看明白了。翻开书页,也就打开了厚重的历史,孔子《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律己;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畅达;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之睿智;秋雨先生的“以平常态,做普通人,是最有滋味的人生“之精辟。读书,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让人生充满思考和快乐,让我的思想更加充实,让我稚嫩的文笔变得丰盈,感谢书籍,让我心静无尘,淡然洒脱。平时读书,喜欢用自己的思维和视角去品读,去鉴赏。喜欢用一颗敏锐的心,细腻的情感去感知字里行间的悲喜,哲理与精髓,喜欢用感性的思维去吸纳,去领悟书中的意境,哪怕一词一句也会让我动容动情,甘愿倾洒热泪与之共鸣心曲,时常与心灵文字约会,在日朗清明之时,酝酿一份清幽,找寻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我阅读,总是很感性的去阅读,我认为喜欢读书的人最美,喜欢文字的人最优雅,记得有这样一句话:“爱学习的人最美丽”,书籍所散发出来的馨香,那是滋养生命最恒久的魅力。如若时常能独处一隅,在每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执一杯淡茶,赏一赏诗歌,感受诗人练字之神韵,品一品散文,欣赏大家文笔之精妙,读一读小说,探寻作者笔下主人公神奇的命运......让时光悄然流过,留在心底的是一份天籁般的宁静。清人张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已进老年,这样说不为之过吧,虽不会再有古人读书之幽韵,但是沉静在书中的那份典雅之气,飘逸之风无与伦比,“室有蕙兰之香,人就愈静气在心”,感谢书籍给予我生命的快乐。掩卷之余,总会在想,在浮躁的社会,人总应该在自己的精神家园守住点什么,那就只有在书本中汲取和吸纳。正像于丹所说,“找到真正热爱诗歌的人,给浮躁而又功利的社会带来一丝凉意与反思,让我们把这种诗意尽最大可能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中国人信任且怀抱诗歌,并一同漫步在诗歌的意境里。”精辟之极!一书在手,足不出户,坐拥天下,晤对高人。具体说来,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阅读让人从容,自信,高雅;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者是也。明人于谦有一首颇为自得的《观书》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日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在他的眼里,书卷就是朝夕相伴的老朋友。读书让他远离世俗,心灵纯净;读书让他头脑清新,与时俱进。而朝中的那些达官贵人们,有谁知晓,这芳香的书卷中,一年四季蕴含着无尽的春色啊!自附名人,我的读书和写作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但凡经历者如鱼得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我徜徉在书海,沐浴在夕阳之中,让美丽的夕阳在文字中晕染着美好的心境,任时光流逝,我心依旧,痴心不改。阅读着,快乐着!作者简介:荆德军,大庆市林甸县退休教师,爱好文学,人生格言:每天都是生命中的一张白纸,每个人,每件事都是一篇生动的文章。

林甸往事公众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gzhounongzhonga.com/shhf/7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