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往事ll张云有回忆实验小学两位教师

仅将此文,献给在教育战线工作的园丁们,并道一声:你们辛苦啦,谢谢你们!今年是林甸县实验小成立的第八十四年头(年成立的),八十四年,在一个人成长时间里,可谓是很长!很长!八十四年,在历史长河岁月流过的时间不过是一瞬间,很短!很短!八十四年,从这里走出无数的人才,迈入人生又一个门坎中学!一九六八年,告别了幼年,进入童年的我,迈进了学校大门,从此开始了学童生活。那时实验小学校园里,绿化环境风景很美:蓝天白云艳阳天,柳枝随风舞翩跹。榆树冠做遮阳伞,绿玉树籽能解馋。雨后树带空气鲜,如同生活氧吧间。半个世纪已过去,当年美景在眼前。实验小学占地有两万多平方米,校园内绿化面积很大。它的校园内主要树种有糖奇树、杨树、柳树、榆树、矮小榆树乔木林组成。整个校园被榆树成行分成九宫形状。西边方块区、西南角是校长张守成、高鹏(此人在校担任何职物不记得了)住处。西边后两方块是5、6栋教室,都是土平房。中间方块区,最北边是树带中间有块空地,空地里有两付篮球架子,它是我们室外体育课活动场地,打篮球、踢足球都在此活动。中间方块是一栋砖瓦木结构办公室。办公室门前西边是学生健身器材,单杠、双杠、高低活动板,还有七、八米长的大爬杆有四根立在那里。我最爱爬高杆活动,爬到顶高处,往下四下一看,真有是"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的感觉。南边方块是上间操活动区。东边三方块区。北是校农场办公室,马棚、马圈。中间是一栋学校老师单身宿舍区,在宿舍区门西有一片钻天杨树林,当年时树干直径30公分左右,那片杨树枝干挺直,如松柏树一样,我们形容它是《沙家浜》的十八颗顶天立地松树,当年董老师因家在农村,所以在此居住过。南方块是一座大土山包,大土山包下是个很大面积大坑。每当夏天雨季,这里便成了我们男生的天然浴场。整个校园是用榆树带形成院墙。当年,我们那一代人,没有现代的儿童那么聪明,背唐诗,三字经,百家姓,一百以加减法。在那个年代时,普通的大众人生活能解决温饱,衣不露体就算不错了,哪有时间去管孩子智力问题。我们那代人,父亲有文化人不多,能上初小,就是有文化人。母亲大多数人都没有上过学,有的连扫盲班都没有上过。大家想一想,他们能关心孩子们的学习问题吗?那时,孩子们上学时,先考儿童智力,以能不能查百以内数为标准,会查百以内数的儿童可入学。为了应付入学考试,大哥哥、大姐姐们,提前教弟弟妹妹们查背百以内数。那个年代,孩子们上学都跟大帮上学,没有现在父母,爷爷奶奶接送。按照社区划分,我们上了实验小学校。我被分到一年一班,班主任是马淑英老师。在我记忆中,她应是老校长张守成大儿媳妇。马淑英老师,那时应是新婚不久,正是风华正茂芳龄,更是长有一副成熟女人的内在美,长的很好看,大团脸,双眼皮,留着齐耳短发,一笑脸上留下两酒窝,让人非常喜欢。那时,上学的儿童,没有现在儿童聪明,显得很笨。往往对一个生字,怎么样下笔都不会,看到老师在黑板写的字很明白,轮到自己往本上写,就不会写字儿了。看到有不会写字小朋友,她总是耐心细致手把手教写字。小朋友们刚一开始,让老师手把手教写字,心里也挺紧张的,下笔重了,铅笔划破了作业本纸。看到这种情况,马老师就和颜悦色的安慰小朋友:别紧张,别使太大劲,要轻下笔,就不会划破本了。为了检验学生们学习成绩效果,常找一些同学上前面黑板上,写字、作题、做示范表演。这样做,可以让孩子们加深记忆印象,把学到知识巩固在心中大脑里。由于,马老师家在学校领导宿舍里,又没有小孩,可以,利用晚下班后,在学校教研室里,单独辅导一个或几个,在学习上跟不上教学进度学生。她常说:家长们把孩子们送到学校,我们做为老师,就应该让孩子们多学多掌握文化知识,这是我们老师的责任义务。从这里我的描述,你也会为马老师敬业而感动吧!因为,那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的运动中,我们时常看到老校长张守成带高帽游街活动,那时,学校里一片混乱。做为一名教师,也只能,凭着一份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责任心,来教育学生,学习应知应会的科学知识。下课了,有时是上连结课,马老师就不回教研室和小朋友一起活动。课间里,一帮孩子围着老师身边转,老师也和孩子们聊家长话,那时,能和老师聊家长话,并得到关爱,在小孩心里绝对是幸福的!我们是一班,二班和我东西屋,看到马老师这么爱孩子。二班的女郭老师打趣道:马老师,你这么爱孩子,你也早点要一个吧。马老师也笑语道:我想要,那也得命运给啊,听天由命吧,不想那么多了。有这么多可爱的好孩子,还能让我爱不够吗?这就是,我尊敬的马老师,把学生当成自己儿女,关心他(她)们,爱护他(她)。人们常形容师生良好关系是,师如是再生父母。父母只给了儿女的身,而老师则是给了学生文化知识,追求上进的心!知识文化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十年育人,百年育材,小学教师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引路人,小学老师,她们象辛勤的园丁,为祖国培养人才而修枝打杈浇水,培养幼苗拙壮成长,为将来人才打下良好基础。五年的学童的生活,马老师除休两次产假外,其余时间,都是陪伴我们渡过二千来个日日夜夜时光,至今,还让我难以忘怀。在实验小学,我还忘不了一位老师,应是教导室主任黄宜生(确切名字记不准了)半个世纪前,东北天气特别冷,冷得吐口吐沫马上冻成冰。那里,家里条件好的,给孩子买羊皮棉帽子,条件不好,买一顶便宜狗皮帽子,跟本就起不到防寒作用。在上学和放学路上,我都是快走、快跑到教室和回到家里,减轻凛冽的寒风侵扰。我们家条件不太好,买了一顶夏季狗皮帽子。有一年冬季三九天,学校包场看电影,大家都在操场集合,听校领导讲看电影应注意事项。我在操场站一会,冻得受不了,不由哭出声了。哭泣声引起了黄宜生主任注意,问明情况后,主动将自己的好棉帽子,给我扣上,并自言自语道:看这孩子冻得怪可怜,别哭了,等到了电影院就暧和了。从这里,我们也看出,这是一位仁义之师的尊长辈。在那个贫困年代,全国人民都在节衣缩食搞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新国家,以早日摆脱人民群众的‘贫困生活环境。象我这样孩子生活,并不是占少数,而是很多,很多!这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事件。当年我到一中上学时,时常在道上碰到他,每次看他的身影,我都向他点头致意。他有时也点点头回意。也许他,并不记得,他曾为一贫困孩子在生活中做的一件好事。有道是:受人之恩惠,理应涌泉相报。当年,我是多么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报答当年黄老师给我的恩惠。大千世界,人海茫茫。若是有缘能再相会,若是无缘很难再相会!上几天,在林甸往事上看荆老师一篇文章,构起了,我对启蒙学校生活回想,一个个恩师慈善音容像貌,在脑中涌现,特写一篇叙说对老师的念想!张云有,年生人。黑龙江省。林甸县。年,下乡育苇场,知青农工。年,返城,进入农具厂,工人。年,下岗,自谋职业。平时,爱读文学读物。

林甸往事公众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gzhounongzhonga.com/shhf/6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