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金色的季节龙江老赵谈印象雷收麦

北京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五湖四海林甸人·雷收麦

收获金色的季节

——写给雷收麦老师

赵富

雷收麦老师给孩子写书法

一个人的名字,能看出南北方的历史文化差异。南方人的名字文雅,北方人的名字乡土。不过,两者只是字面不同,其愿望值却都是相等的。

过去,屯里的孩子起名,不用翻书查字典,入学时在学校随便起个名,从“荣华富贵发福生财”里或从农事中筛选出一两个字,只要易记顺口吉祥就行。

我有个朋友,他叫雷收麦。一听他的名字,城里人第一意识会猜到他是个地道的农民。名字沾点土性,与乡土脱离不开关系。如果说,这个名字是个老农,倒是贴切。当时我就想过:把割麦子搁到名字里,其涵义也够厚重的。

其实,我对雷收麦老师名字由来的猜测,是与实际有些出入的。原来,“收麦”两字,也是有讲究的,其中很多成分是含有时代印痕的。他上小学时,起名雷国栋;上中学时,正值文革时期,便称雷击帝;年在《嫩江日报》上发表第一首诗时,正值麦收时节,遂信手拟笔名雷收麦。久之,原名废弃,成为曾用名;笔名收麦,替代了国栋和击帝。毕业回乡时,叫这个名字;在中学当老师时,叫这个名字;在县委宣传部时,叫这个名字;担任记者站站长时,叫这个名字;到北京成为文化名人时,还叫这个名字。本来人家一旦成了公众人物,便有这个笔名那个别名的,可他却把这个名字一叫到底。即使如今退休在家,也还叫这个名字。连自己的博客,名字也叫雷收麦。

我认识雷收麦老师,也是缘于这个很土的名字。他叫雷收麦,我一看便知他是农村青年;我叫赵富,他一看也知道我是一个屯里孩子。不过,收麦不属纯农民,父亲原是公社乡邮员,后当上公社邮局局长,尽管几次搬迁,也没离开乡镇。他虽然比我这个纯农民强“半格”,但也贴“农村人”的边儿,所以有共同语言,屯子嗑儿能唠到一块。是的,乡土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区域把两颗心连结到一起。

记得那是年前,我在明水县西部乡下的一所中学读书,再往西边就是林甸县边界了。学习之余,喜欢写点东西,有时在报上发点“豆腐块”。那时的报纸很少,文学刊物几乎没有。我只有在生产队能看到《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农村报》《黑龙江青年报》(该报办时间不长就停刊了)等几种报纸,这几乎是我课外的全部读物。

我爱阅读报纸杂志,时间长了便逐渐养成个“不良”习惯,先看题目,然后看作者是谁。久之,阅读中常看到一个通讯员名字:雷收麦。文章写的都是林甸县东方公社范围内的事,我猜测他一定也是这块的人。雷收麦写作勤奋,新闻报道写的好,杂文写的也不错。有些文章,与他的名字似的通俗好记。对于他的文章,我常剪下来保存过。如《黑龙江农村报》发表的《铁孩子精神赞》(写劳模高凤阁的)、《黑龙江日报》发表的《论人缘》等杂文。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作者能写出这样朴实的文字是很少见的。至今回想起来,我心中还泛出几分敬慕之情。

在积累雷收麦老师的相关信息资料中,我断断续续了解到他的一些生活碎片。他是文革前的“老三届”。家住东方红公社,回乡后坚持写作,是省里、地里、县里的优秀通讯员,后被分配到东方红公社中学担任语文老师。也就在他担任语文老师的时候,我方知道了他的准确通信地址,便鼓起勇气给他写去了第一封信。

信的大致内容是这样:一是请教如何写通讯报道;二是讲述自己如何喜欢写作可就写不好并还有刻手章的小爱好等。几天后,我便接到雷收麦老师的回信。打开信让我激动万分,字里行间热情洋溢。信纸上的字写得俊秀,道理也讲得透彻。在四页稿纸中,收麦老师大致介绍了他的简历和经历,又根据自个的亲身体会讲述如何写作,还鼓励我勤写勤学习,并还嘱咐我不能耽误文化课,要处理好课余和文化课的关系等,最后还让我给他刻枚手章寄去。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受到一位没见过面的尊敬老师的指教,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记得当年我才十五、六岁,太深的道理也理解不透。我便给收麦老师回了封信,还同时把我给他刻的手章寄去。记得为了买这枚手章料,我来回步行四十里路。那会手章料只有县城卖,我家距县城二十里路程。利用一个星期天从县城买回,选个有机玻璃的料。说是“刻”章,只是“敢”动手而已。我没有刻刀,用小锯条磨成刻刀;我没有夹具,用手拿着当夹具。有时一走刀,把手指还扎出血。其实,我刻手章是“憋”出来的。当年家穷,父亲手章丢了,到县城刻得花钱。我那会正上小学,便整块木头削了削,三下五除二刻出父亲的名字,果真到生产队还能对付使。从那起我觉得我也能刻手章了,于是便有了以后屯邻找我刻章的事。不过我心里明白,我的手艺离刻字铺师傅的差距大了,离篆刻艺术根本就不沾边。十几年后一个偶然机会,我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收麦老师的篆刻作品,心里暗暗佩服他的篆刻水平。收麦老师不但写作上是我的老师,而在篆刻艺术上也是我的老师!

后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之间就没了联系,主要原因是相互之间都不知道对方的准确通信地址。我毕业回乡后,还不忘从报纸上跟踪雷收麦老师的笔迹。当时,我分析收麦老师可能从中学调到县委宣传部去了,因他写的东西大都是林甸县的新闻,报道的面儿较之以前大多了。于是,我又给收麦老师写了封信,记得通信地址是林甸县委宣传部。同时,我把珍藏十来年的他写给我的四页稿纸的蓝钢笔水写的那封信随信寄了过去,意思是让他珍藏起来自个的文稿。这封信收没收到,我就不知道了,并且也没收到他的回信。在之后又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才知道他调到《中国青年报》社了。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挺可惜的,那封信如果原单位没有转给他或者他收到丢失了,这是个不可弥补的损失。我想:还不如当年我来保管了,当做一份珍贵的纪念也是很有价值的。

雷收麦老师走出家乡林甸后,便到《中国青年报》黑龙江记者站站长的领导岗位工作。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自他走上专业宣传领域只几年时间里,文笔水平和仕途发展的速度都是非常之快,就像大地的麦子收喜获丰收一样。然而,在《中国青年报》功成命名就后,他便又调到《中国妇女报》当编委,工作得也风生水起。现在,收麦老师已经退休多年了,晚年生活更加充实快乐,书法、绘画、写诗、办刊,精力还是不减当年。

捏指一算,我和收麦老师已经四十余年没有联系了,一晃我也走进了退休生活之中,闲赋在家便时不时地又想起收麦老师。在如今的网络时代,玩啥玩意都快捷灵便,我也在网上搜索雷收麦老师。巧,一搜就搜到雷收麦的博客,又搜到雷收麦的《红色的警告》,又搜到林甸网站关于雷收麦的文字……从中,我了解到了关于收麦老师的一些工作和生活往事碎片及近况。

之前我几次估摸,现在收麦老师该过七十了吧。后来收麦老师告诉,他与共和国同龄,是年生人,比我才大四、五岁。收麦老师老了老了,焕发第二青春,还身兼数职。他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九州翰林书画院副院长、和平世界书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特聘书法家;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化产业部特邀书法家。

雷收麦老师的书法作品

收麦老师是很有成就的。他早年就是中国知名的高级记者,曾任《中国青年报》驻黑龙江省记者站站长,《中国妇女报》编委,四次获全国好新闻、中国新闻奖。年合作采写的长篇通讯《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采写的《傻大姐外传》《桃李情》《多彩的泪》、《女童就学问题系列调查》等都曾受到好评。其作品曾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年优秀报告文学集》《中国社会新闻史文选》等书。年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百年新闻经典》《新时期报告文学论纲》《百年新闻经典·通讯卷》共选入47名作者50篇作品,包括黄远生、瞿秋白、邹韬奋、范长江、夏衍、魏巍、郭超人、穆青、徐迟等众多名家的作品在内,其中收录了雷收麦与李伟中合作的《红色的警告》。他的著也颇丰,包括报告文学、长篇通讯、诗歌、小说等。著有通讯报告文学集《红色的警告》、专著《你行我也行》纪实文学《油海警钟》(合著)等。

给我认象最深的还是年5月,那场特大森林火灾降临我国的大兴安岭。记得那时我每天抬头往北望去,都能看见远处的天空烟雾蒙蒙,连整个黑龙江区域内在一个月时间里都没有晴过天。当时任《中国青年报》黑龙江记者站站长的收麦老师,和他的同事一行四人讯速赶赴火灾现场采访。在三十多天的日日夜夜里,他们在火场中穿行,在灾难中奔走,在疾唤中记录,写下了《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三部长篇通讯,对火灾深度进行尝试性报道,对如何披露官僚主义、触及体制弊端引发了一场社会思考。当年“三色报道”获全国好新闻特等奖、全国绿色好新闻奖,并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年优秀报告文学集》等多种文集,中国新闻学会为此召开过专题研讨会,并被列入大学新闻专业教材。当我得知这些信息时,非常为收麦老师的成功高兴。虽然现在时间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我还能回想起那会祝贺收麦老师政治敏感和写作才华的心情。

最近,我又在网上重读了收麦老师的《火场拾珠》——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采访日记。通过当年采访日记的字里行间,我读出了一个好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可以想象出,当年作者的每一则日记,都是用心血写就的。而成名“三色”的基础,又取定于他笔下的日记。所说,这篇《火场拾珠》——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采访日记,是一则对中国新闻史上很有收藏和研究价值的文字。

收麦老师多才多艺,善书法,善篆刻,善诗赋。他写诗词,也受新闻写作的灵感和敏感的影响。不写花鸟鱼虫,而写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gzhounongzhonga.com/etnz/5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