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乡村小学发展史。她的成长过程饱含了几代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与无私奉献。为了获取真实可靠的历史资料,我先后走访了邹志忠、李清河、张庆有等在当地教育部门退休多年的老前辈,以及孙省权、李振范、邹双虎等临近退休的老教师。他们是学校各个发展阶段的亲身经历者和见证者。
————题记
花园镇中心小学始建于一九四三年,原名张地房子学校。它是如今花园镇中心小学的前身,也是在花园的历史上,率先成立的第一所公立学校。后来更名为爱党小学,后又再次更名为花园镇中心小学。
建校初期,学校设施非常简陋。土坯房,木制的门窗,土操场,土校壕,校门没有明显标识,操场的周围长满了榆树。当时,师资力量也相当薄弱。
教师的文化水平也只有小学毕业程度,被称为“初师”或“简师”。尽管如此,在当时也算得上是高学历了。由于当时资源匮乏,贫穷落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学校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首任校长孙登帝,是一位身材魁梧的山东人。建校初期,邹志忠老恩师曾经与他在一起工作过(之后几十年陆续担任校长的还有张守成、佟文革、孔宪武、孙茂玉、雷勇等)。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孙校长带领六名教师,面向全校二百多名学生,打破了旧时的教育观念,开启全新的教育模式,开创了花园规模化教育发展的先河。
十八间,向南坐北的土木房舍,简单的勾勒出这所学校的整体轮廓,由此也成为了奠定全乡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资源。
教室的木质门窗都大小不等,有很多缝隙,如遇恶劣天气,雨雪灰尘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呛进教室。
师生们在教室里也能感受到那份独有的潮湿和冷凉。由于窗上的玻璃多半是半透明的花玻璃,即使是大晴天儿,室内的光线也十分暗淡。上课时,只要天气不冷,每个教室都是开着门上课的。
每年进入取暖期,师生们总是自己动手,把一口大铁锅倒扣过来,搭成炉子,用柴草生火取暖,由于教室的门窗不严密,保温性能特别差,所以学生们课间的时候,都轮流着将柴禾抱进教室,供下一节课取暖。
取暖用的柴草都是在取暖期到来之前,学生们从自家背来的,每年学生们都有一定量的拾柴任务。这种勤工俭学的方式,一直延续了几十年。
由于地方条件差,财力紧张等原因,当时教师们享受到的待遇也很特别。建校初期,十多年的时间里,政府部门都是用分发“小米儿”、“秫秸”等实物的方式给付教师一年的报酬。
后来,这种方式得以改变,参照当时成品粮、豆油、棉花等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价格,折合成钱,按月发放给每一位教师。这就是所谓的“工资”,每人每月只有十几元。
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校工作的全面开展。当时共有七个教学班,每个班级三十左右个学生(之前,学生们都在各家各户念私塾)。
桌凳都是用长条形的木板和土坯搭成的,由于数量有限,上课时学生们总是挨挨挤挤的。木制的黑板,自制的黑板擦,还有那白里带黄的粉笔,成了老师上课的“三大法宝”。
所开设的学科只有很少的几门,教学方法也是简简单单。那个时代离现在虽然已经很远了,但人们在贫穷的条件下,那种求知若渴的迫切心情,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无比地深刻。
进入六十年代,全镇各村校也都陆续建立起来,教育局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可以就近入学。在以后很长一个时期内,学校土建工程的修缮与维护,都由所在村的各生产队负责,称之为“村管校”。
此时流行的一句顺口溜:“春抹盖儿,秋抹墙,冬天苞米穰儿”,这就是对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
文革期间,社会形势变化异常,有的教师被打成“右派”挨批挨斗,教育教学曾一度遭受了空前的劫难,对本来就滞怠的教育来说,甚至有些一味的停滞不前。
一九七四年开展的“批林批孔”运动,让学生们在校滞留了一个学期没有升级,导致每年的升学考试由原来的寒假,过渡到暑假并延续至今。
一九七五年,上级号召各级学校大搞勤工俭学活动,学校组织教师自己动手搭建土桌土凳,供部分班级的学生使用。
从这一年起,当地部分高中毕业生开始陆续入校工作。一部分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也被安排到学校教学,被称之为民办教师,由村上任用。
当时都挣村上工分儿,年终由村上统一开支,年收入只有几百元钱,与当时公办教师(由国家统一按月开支)年收入基本相当。
从此,教师队伍不断扩大,教师的身份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公办、公办代课、以工代干、民办、临时民办等表明教师身份的代名词也相继出现了,师资力量不断充实,常规教学不断改进,学校规模也不断扩大。
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原有的校舍不再能满足学校实际发展的需要。于是,依靠村集体的力量,对原校舍进行了扩建。
至此,校舍已由原来的18间增加至28间,周围还建起了土围墙,上面用苞米茬子做成墙帽儿,抹上泥土。
这在当时,算是比较规范的校园了。由于之前都是粗放型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加之“文革”对教育的冲击和影响,使学校教育始终在低谷中徘徊。
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教育事业也由此开始进入了一个改革与发展的新时代。
时任校长沈加成(之后陆续担任校长的有;邹志忠、李清河、张庆有、尹来明、辛万义、孙省彬等)领导全校23名教师,多名学生(11个教学班,在六屯、七屯分别设有分点,一、二年级搞复式班教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投身于教育改革的滚滚洪流中。
逐渐摆脱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教学工作开始走上正规化,开始使用统编教材。
由原来的谁办学谁主管改为县、乡、村三级管理,政府部门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音、体、美等学科得到重视,配备了专职教师,配置了部分教学器材,学校的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起来。
一九八〇年,由县政府投资兴建的新校舍破土动工,砖瓦结构,共计36间(位于原校舍正前方一百米处,原爱党二队生产队门前的场院里)。
一九八三年才陆陆续续交付使用,直到一九八七年全部竣工。从此,结束了这所学校使用土坯房的历史。
办学条件的改善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关怀,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各项活动蓬勃开展,学校面貌日新月异。
一九八一年开始实行“普六”,即扫除文盲工作。重点解决学校桌凳短缺,教学设备不足的历史问题。通过举办农民夜校,规劝辍学生复学,集中培训等多种不同的方式,促进了普及小学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九八二年起,民办教师不再由村上任命,开始由乡里以考试方式为各村代招。
一九八四年,由于有相当一部分民办教师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而被辞退,于是第一次开始在全乡统一招考民办教师,并在全乡范围内自由调动。
之后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民办教师的队伍不断壮大,占据了学校教育的半壁江山。
统招以后的工资待遇由乡农经站统筹,在各村发放。每人年工资额六、七百元,加上每月二十左右元的民办补助,也不足一千元,在以后十几年的时间里没有多大涨浮,而此时公办教师的工资是民办工资的三倍多,并且持续上涨。
民办教师待遇相对较低,可还要面对一次次的整顿,按考试成绩分为准用、试用、留用等类别。有的年份上级会给少量的内招指标,几年以后,通过内招和转正等途径,把符合条件的部分民办教师吸收为公办教师。
直到年11月,对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民办教师进行了统一考试,吸收录用为公办教师,至此,民办教师才彻底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一九八五年,国家把每年的九月十日确定为教师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教师节。广大教育工作者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教师节当天,花园镇政府召开庆祝大会,表彰奖励先进个人,为每位教育工作者颁发了纪念品(印有“教师节留念”一九八五字样的蓝色背心儿)。一个科教兴国,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
一九八八年,时任校长王建增(.9—.7之后陆续担任校长的有:王彩霞.9—.7孙海文.9—.7)带领全校师生﹙22名教师,多名学生,13个教学班﹚迎来了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改革。
以抓好常规教学为基础,以教育科研为龙头,改革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在全体教师中形成了讲团结、比贡献、思进取、敢拚搏的良好风气,极大地增强了人民教师的光荣感和使命感,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科研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学校管理井井有条,教学活动空前活跃,教学成绩节节攀升。
校园里花团锦簇、绿树成荫,鲜艳的五星红旗飘荡在校园的上空。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为这所学校增添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每年一次的春季体育运动会,热烈而隆重,运动场上鼓声阵阵,彩旗飘飘,运动健儿你追我赶,争先恐后,一展风采,引来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不断增强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一九九〇年以后,陆续有高校毕业生被分配入校工作,师资力量显著增强。
为了继续巩固“普六”成果,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一九九三年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0-17周岁儿童逐屯逐户地调查摸底,形成书面材料,制定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强化管理,狠抓落实,使此项工作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期间,改变最大的要属教学设施。
教室里安上了玻璃钢黑板,换上了标准的图板,录音机、投影仪、教学仪器等广泛的应用于教学。上级下拨一定的普九经费,重点解决危房、器材、卫星信号接收等系列疑难问题。
在二〇〇三年以前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学校取暖所用的燃料都是石油。学生每年要交十元八元不等的取暖费。
一个取暖期下来,仅一个教室就要消耗掉左右斤的石油。这种燃料很脏,但燃点低、散热快,短时间内就会让厚铁炉子及炉筒拐脖红起来。
烧得正旺时会发出哗哗哗的响声,有时还会呼出浓黑的带有异味的烟雾,烟囱里冒出的黑烟更是如云如柱,很远就能望得见,严重地污染了周围的环境。
二〇〇三年起,由县财政统一拨款改为烧煤,从此,结束了学校取暖烧石油的历史,开始使用清洁高效的新能源,卫生状况明显好转。
二〇〇五年,由明德实业有限公司捐资兴建的三层教学楼建成并交付使用。
二〇〇六年,多美滋集团捐资扩建楼体又相继竣工,学校的设施更加完善。优越的办学条件,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信赖,周边各村校的学生也都纷至沓来。
在这种情况下,花园、花分、向阳、爱国、奋斗、永久六个村校的4-6年级的学生同期并入中心小学。
第二年,又有卫星、富强、永远三个村校的4-6年级的学生并入,之后合并范围又扩展到上述各校的三年级。
至此,学生总人数达到多人,18个教学班,教职工也由原来的二十几人增加到42人,这在学校发展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时任校长孔庆祥(.9—.7),组建了一个精明强干的领导班子,开始领导这个规模强大的团队。
由于严格管理,扎实工作,使学校工作井然有序,各项活动丰富多彩,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学校的教学设备进一步完善,设置了标准化的实验室、卫生室、图书室、微机室和电教室,体育器材全部更新,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这期间,人事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教师的身份由原来的“终身制”改为“合同制”,打破了“铁饭碗”,使教师有了紧迫感和危机感。工作热情进一步高涨,教师们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想方设法地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师间进行多种形式的讲课、说课、评课活动,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全面提高了学校的育人水平,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集体”。
二〇〇七年九月,由于工作的需要,原发展村小学校长房玲清调到中心小学担任校长职务。
他曾是一位素质优良、管理有方的基层领导。走马上任以后,重新改组了领导班子,健全了组织机构,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遵循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民主决策,科学管理,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大刀阔斧地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打造校园书香文化,全面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创建了学生食堂、宿舍,配齐后勤服务人员,对其进行精、细、严的科学管理,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教育教学成果丰硕。
从这一年期起,国家取消了学杂费、书本费的收费项目,并对寄宿学生给予一定额度的生活补助,称之为“两免一补”,减轻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体现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几分汗水,几分收成。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随着政府投入的不断增加,教学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成为林甸县的一所名校,极具社会影响力。
周边各村校及附近乡镇的部分学生也都慕名而来,在校生人数增长迅速。年在校生增加到人,首次突破一千人。教学班也随之增加到22个,教职工人数达到61人,就餐就寝人数也由原来的四十多人增加到了一百多人。
二〇一〇年,修建了标准化的篮球场,取得中心村委会的支持,平整了操场,绿化美化了校园。
特色办学项目开始启动并收到可喜的成绩。确定了“打造书香文化,练就美工艺术,感受音乐魅力,构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发展目标。
同年五月,黑龙江省明德实验小学“提升小学数学能力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我校的成功经验,得到了与会专家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誉和一致好评。
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学校被县委县政府评选为“优秀学校”、“课堂改革先进集体”,被县教育局评为“实验教学先进集体”、“十?一五期间校本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同时,被县共青团授予“红旗少先大队”荣誉称号。
二〇一一年,与镇政府协调,铺设了延长米的通校路,解决了师生行路难的问题。修建了校外停车场。顺利地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在千人评议学校行风活动中,被评为“市级先进单位”,同时被评为市级“标准化学校”。
二〇一三年三月,后院原砖瓦房墙体出现裂痕,被定为危房,开学初停止使用。于五月份拆除,重建教学综合楼。教学综合楼于年9月1日正式交付使用。教室、教师周转房、食堂、宿舍一应俱全。
二〇一六年五—七月间,扩建了校围墙,铺设了水泥路、篮球场,硬化了操场,安装了电动门,使校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漫长的发展道路,难忘的艰苦岁月,几代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才让这所普通的乡村小学得以不断的发展壮大。如今它的规模、师资、实力、业绩都创下了历史之最,成为百姓心中一所名副其实的希望小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代赋予了我们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花园镇中心小学,犹如一艘承载着无数希望与梦想的教育之舟,正在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快速前进。
作者:班国忠
后记:立新,情况是这样,文中日期都是经过核实的,怎么个经过呢?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上级要求各单位上交学校历史沿革,我受校长委托,与李振范老师亲自到爱国小学采访邹志忠老师。
邹老师把自已在报刊上发表的作品剪辑一一拿出来让我们看,有的由于年久都有些发黄了,当时邹老师特别高兴,把他经历的一切都如实相告,我边听边记,回来后,又把后期发生的一切一一印证,历时一年多的时间核实整理,访问很多知情者和执政者,以至到具体月份,本着对历史负责,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态度,记录并传承历史,来不得半点马虎。
幸亏记录及时,仅去年一年,题记中的三位前辈相继去世。如果没有他们讲述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恐怕花园镇教育的发展史无人知晓。
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去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恐怕也是天意,让我们保留下这一历史,对后人有所交代,而不会遗憾。---班国忠
林甸往事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