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连成编辑:杜冠潮
专家简介:刘连成,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医院(医院)外二病区副主任。擅长:肛肠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诊断及治疗。临床经验丰富,技术操作娴熟,致力于肛肠科疾病微创手术治疗。
刘连成主任:尊敬的任毅群主,尊敬的王振彪主任,尊敬的各位群友大家晚上好!首先感谢任毅老师给了这次机会。感受新媒体在肛肠科教学中的应用,也是我第一次采用这种形式,讲的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刘连成主任:肛周坏死性筋膜炎也叫Fournier’s坏疽。它是一种由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发生在会阴、腹股沟、生殖器等部位的坏死性筋膜炎。一般是两种以上的需氧菌感染,产生厌氧环境,然后继发了厌氧菌感染。主要病变的特点是病变部位皮下动脉的闭塞性内膜炎,引起皮肤、皮下筋膜组织的广泛坏死。本病的发生率比较低,死亡率高,过去的文献报告死亡率3-67%。最新的一篇综述(,WróblewskaM,etal)报告男性发病率为1.6/,男女比例是10:1,死亡率20%—40%(4—80%)。
刘连成主任:其发病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高血压病、酗酒、老年人;主要的易患因素是:营养不良、肥胖、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肝病、恶性肿瘤、免疫疾病等。坏死性筋膜炎主要分两种,一种是起源于泌尿生殖器,还有一种起源于肛周。我们肛肠科常见的是起源于肛周的筋膜炎,一般由肛周脓肿和肛周外伤引起。
刘连成主任:坏死性筋膜炎主要的致死原因是败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DIC、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它的临床表现分为全身表现和局部表现。全身:有不同程度的感染症状和体征。局部:主要是皮肤充血、发红;组织肿胀、张力增高;剧烈疼痛;组织坏死程度往往比皮肤表象重,个别情况会出现捻发音、捻发感,严重时可看到皮肤、皮下的坏死。因为局部外观和内在的坏死程度不一致,部分病人术中坏死程度比术前外观重的多。
刘连成主任:它的病原学包括G+、G-菌、厌氧菌,但临床上很难培养到厌氧菌,需要做特殊培养。个别情况存在真菌感染。
刘连成主任:目前坏死性筋膜炎的治疗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引流通畅;第二,抗感染;第三:扩容和支持治疗;第四:合并症治疗,如糖尿病。对于坏死性筋膜炎我们的治疗经验可以总结一句话:积极、激进(不要太过于保守)。今年8-9月份我们集中收治六例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收到任毅群主邀请,分享一下我们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的经验。从年开始,在张玉茹主任的带领下,我科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肛周坏死性筋膜炎11例,这里我们把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刘连成主任:彻底清创引流是坏死性筋膜炎治疗的关键。在我们群内,有老师讲过,清创引流争取一次过(一次清创即达到不再继续坏死的目的)!这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手术中,彻底清除所有的坏死组织、包括可疑的坏死组织。那手术中如何判断组织是否坏死呢?主要是通过观察组织的血运情况,一般要切到组织渗血为止;其次,坏死性筋膜炎有一重要特点:皮肤和皮下组织分离,当切到皮肤和皮下组织没有分离部位,基本清创范围就达到了。此外,由于肛周和直肠的解剖特点,在肌肉间隙、肌肉表面筋膜也会含有脓液、而且位置比较深,此时不需要切除肌肉组织。因为肌肉的血液循环比较好,很少会发生坏死,可以保留肌肉,只需要锐性或钝性分开肌肉表面腱膜就足够了。
刘连成主任:坏死性筋膜炎的抗感染治疗:在抗生素的选择方面,首先给予经验性用药。我们单位,一般白细胞20×/L以上,我们直接给予泰能加奥硝唑。如果低于2万,给予三代头孢和奥硝唑联合治疗。文献推荐三种药物联合控制感染,包括三代头孢、氨基糖甙类、甲硝唑或奥硝唑/克林霉素。这三种药联合应用可以实现G+球菌、G-杆菌、厌氧菌的全面覆盖。抗生素使用要早期、足量,确保感染组织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EAU)。
刘连成主任:除了手术清创、抗感染治疗,坏死性筋膜炎还要注重合并症的治疗。患者常合并糖尿病或其他基础疾病,控制血糖和治疗基础疾病非常有意义。早期积极积极扩容、感染性休克患者、低蛋白血症患者给予输血或血浆/白蛋白等。因为死亡率高、病情重,甚至我们非常激进的处理,术后第一天即开始给予补充白蛋白(北京市医保要求白蛋白低于25g),只要出现低的趋势,就积极补充,治疗效果比较好。如果等到低于25g再使用,很难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