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医院检验科窦心灵
病例简介
患者,男,44岁,于入院前1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全身乏困无力,活动后胸闷、气短、体力不支显著,心慌,在外院查血常规示:WBC2.25×10^9/L,RBC1.61×10^12/L,Hb53g/L,PLT14×10^9/L,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门诊以“全血细胞减少”收住我院血液科。查体:T37.4℃,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苍白,无皮疹、出血点、皮下瘀点、瘀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睑结膜及口唇苍白,巩膜略黄染,肝、脾肋下未触及。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1.86×10^9/L,RBC1.16×10^12/L,Hb40g/L,PLT10×10^9/L,Ret0.4%,有核红细胞百分率0.5%;DAT:阴性;尿常规:PRO±;血生化:TP54.7g/L,TBIL26.76μmol/L,IBIL17.94μmol/L;贫血四项检查:血清铁38.73μmol/L,铁蛋白.3ng/mL,叶酸14.22nmol/L,维生素Bpmol/L;ENA自身抗体谱:抗SS-A/Ro60(±)。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偏低,G=33.0%、E=4.5%、G:E=7.33:1,小粒(+),油滴(+++);粒系比例减低,可见部分粒系细胞胞浆颗粒增多增粗、内外浆及空泡变性等现象;红系比例明显减低;成熟红细胞轻度大小不均,可见泪滴形、口形、嗜多色性及裂红细胞等;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为成熟淋巴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及组织嗜碱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散在偶见;骨髓小粒面积较空虚,以淋巴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组织嗜碱细胞等非造血细胞为主。
外周血细胞形态如图所示:
图1外周血片瑞姬氏染色X
图2外周血片瑞姬氏染色X
骨髓细胞形态如图所示:
图3骨髓涂片瑞姬氏染色X
图4骨髓涂片瑞姬氏染色X
图5骨髓涂片瑞姬氏染色X
图6骨髓涂片瑞姬氏染色X
图7骨髓小粒瑞姬氏染色X
图8骨髓小粒瑞姬氏染色X
形态学意见:不排除CAA早期骨髓象?建议做骨髓活检。
骨髓活检:免疫组化:CD34(-)、CD散在少(+)、CD61见1个巨核细胞(+);结论与意见:骨髓增生减低,请结合临床及其它检查诊断/建议异位取材送检、追踪复查。
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送检标本未见明显的CD34+细胞;粒细胞相对比例减少,免疫表型CD13、CD16、CD15、CD11b未见明显表达紊乱;提示送检标本中未检测到明显急性白血病和高危MDS相关免疫表型异常证据。
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46,XY[8]
高敏PNH流式结论:PNH克隆1%。
综合诊断
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AA-PNH)综合征
病例解析
再生障碍性贫血(AA)伴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克隆,或AA-PNH综合征存在已久,但迄今其病理生理机制仍未完全明了。文献报道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结果显示高达30%~60%的AA患者初诊时即存在PNH克隆,但其初诊时PNH克隆与最终演变为临床型PNH的关系尚不明确。AAPNH克隆的临床意义及其演变机制尚不明确,此类AA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缺乏相应循证医学依据。
近20年来,FCM已广泛应用于PNH克隆临床检测,提高了AA、PNH及AA伴PNH克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但由于各研究中心病例人选标准、检测抗原及FCM敏感性不同,致AA患者PNH克隆阳性率及其临床意义各异。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AA患者初诊时PNH克隆多为小克隆且较稳定,部分患者其PNH小克隆可消失,PNH克隆稳定、消失或扩张的动态改变过程与其治疗反应无关。AA患者初诊时PNH克隆阳性者较少转化为临床型PNH,故初诊时伴小PNH克隆(20%)的病例可按照“经典”AA予以规范性治疗,而不需采取针对PNH克隆的相关措施,定期随访观察即可,如出现溶血、血栓等症状,宜按照临床型PNH处理。
总之,FCM应用于PNH克隆的检测极大提高了AA、PNH及AA伴PNH克隆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其发病机制研究水平。FCM检测方法不断改良(如笔者所报道的该例AA-PNH综合征均由高敏PNH流式细胞术检出,其分析灵敏度分别为红细胞0.04%,粒细胞0.02%,单核细胞0.06%)、检测抗原的标准化以及PNH克隆评判标准统一化,将有助于深入揭示AA患者PNH克隆的临床意义及其扩张的病理生理机制。
作者简介:窦心灵,副主任检验师,君安医学细胞平台副总台长兼血液(骨髓)1台总台长,细胞形态学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