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往事ll孙姝妍父亲拍摄的那些令人回味

在我记忆中,从小到大,每逢过年,父亲在忙里忙外的同时,总会抽出时间来做一项必做的工作,那就是把他保留的那些老物件倒腾出来,今年也是这样。

有的需要擦擦灰尘,有的需要整理整理,有的再翻看翻看,端详端详。

很多年都是这样。现在虽然年纪大了,但依然保留着这个不变的习惯。而且似乎还是那样热情不减。只是行动稍加缓慢了,眼前也多了一副老花镜。

父亲是一个特别爱怀旧的人,爱怀旧的人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不愿丢掉旧的东西,父亲就是这样,他这辈子爱保留旧东西,还爱收集旧东西。

也爱搜集一些老故事,还爱讲过去的老故事。小时候,觉得父亲的这些旧东西有什么用哪,并不觉得有什么意义,我认为新的东西总比旧的东西要好,尤其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父亲保留的那些东西似乎与物质和生活离的太远,总觉得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一块糖,一件新衣服似乎更让我开心。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的那些老物件就像陈年的酒,沉淀出岁月的醇香,让我觉得弥足珍贵。

而且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当我发现我身上有着别人身上没有的一些东西时,我也更理解了父亲,理解了父亲的情结和情怀。理解了有些东西是物质所永远无法比拟的。也是无法企及的。

父亲保留的第一样东西就是书,在我小的时候,同龄的伙伴家满屋子或许找不到一本书的时候,我家的不多的柜子里装的却满满的都是书。

父亲的书整整齐齐的摆放在柜子里,同类的不太厚的书都用黑色的卷带串在一起,这样一摞一摞的码在柜子里,非常的规整。

父亲的书主要有两类,一类就是文学作品,一类就是美术方面的书。更多的是文学类的书籍,小时候没有手机电脑可玩,甚至更小的时候连电视都没有,在我看腻小人书的时候,我就会去翻看父亲的那些书,《青年文摘》,《大众电影》,《中国青年》,《报告文学》,《当代作家》,《十月》,《小说月刊》,《丑小鸭》……人物传记类的书以及各类名著,有的书当时根本看不懂,有的似懂非懂,有的也能读懂一些。

在父亲的这些书里,我知道了贾平凹,徐志摩知道了张爱玲,知道了史铁生,萧红,丁玲,赵树理,梁晓声,张抗抗。知道了很多现在同龄人可能都不会知道的一些人和故事,那些故事有的让我悲伤,有的让我欣喜,但更重要的是让我喜欢上了那些美丽富有魅力的文字,让我有了崇拜的那些文学偶像。

那些老书没有花哨的封面,没有精美的包装,但是却特别耐看,在经济贫瘠的年代,在那远离喧嚣和浮躁的时代里,文化似乎也更踏实和有内涵。

现在偶尔会翻看下高中生读的那些杂志,也不知是怎么,却怎么也看不进去,是我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还是和孩子形成了代沟,亦不知。

似乎我更喜欢以前老爸保留的老书。虽然小的时候只是无意的翻看,但现在想想还要感谢老爸的这些书,前些年,诗人汪国真病逝,我在朋友圈发了一张他的照片,朋友们问我,你发的照片那是谁呀,对我来说最熟悉不过的诗人,可能同龄的很多人却并不知晓,我知道是父亲那些书让我的头脑中有了不一样的世界。也让我有了不一样的人生和梦想。

父亲保留的第二样东西就是信笺,父亲的信件保留了四十几年,大部分纸张在岁月的浸染下颜色都已发黄,有的因为折叠太久了,折叠处已有裂痕,父亲都一直把它们一层层的放在牛皮纸袋里,在父亲年轻的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短信,传递感情最好的方式可能就是信件了。

那些信有的是和家人朋友的通信,有的是和克山师范同学的通信,有的是和林场老乡的通信,有的是和知青的通信。有时候老爸也会拿出来给我看看,给我讲讲他们的故事。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能清楚的记得通信的那些同学朋友的模样,性格和一些趣事。

只是有些人,尤其是那些上海知青,可能永远联系不上了,但父亲依然小心的保存着他们当年用心写下的文字,虽几经搬家,但从不舍弃。有时我想,是什么样的情怀让父亲执著的留着这些东西,我想因为那是一段友谊,一段时光,一段青春的记忆吧。

从那些信里,可以看出,在那钢笔都很稀缺的年代里,人们对一手好字的重视,有的字写的真的很漂亮。其中还有和林甸已故的书法家于超老师的通信,从那些信里我也早早的知道了林甸当时有名的作家雷收麦,张鹰,尤冰,等人的名字,那都是父亲当年崇拜的偶像。

看着那些信,我能想象当年父辈们写信,盼信的那种心情,和那个纯真年代里无比真挚的情意。也不知道写信的人会不会知道他们四十年前写下的文字依然高枕无忧的躺在一个角落里。有时我心里会想,或许他们都不曾记得几十年前写过那样的信,或许早已忘了有过父亲这样的朋友。

有时我会开玩笑,“嘲笑”父亲一下,可是父亲也不以为然,依然把那些信件当做宝贝精心珍藏着。

和那些信笺一起被保留的还有父亲青年时期的日记,那日记里的日期清楚的告诉我它们已经陪着父亲走过了几十年沧桑岁月。

父亲年轻的时候爱写日记,父亲的字虽不算漂亮但写的特别工整。日记记录了父亲当年的学习,劳动,生产,生活的一幕幕场景,里面有他青春的理想,对生命的感悟,对友谊的歌唱,对未来的向往。

从日记里能看到父亲在艰难困顿的生活中,一路跋涉。但却豪情满怀。日记的内容语言虽然有很深的那个特殊时代的烙印,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崇拜和父辈们那种激情澎湃的状态是我们这代人无法理解的。

但读起来也是蛮有意思的,以前也曾对父亲的这些东西不太在意,但现在当自己已过不惑之年时再想想,人年纪大了又能留住什么哪,金钱还是财富?其实说到底什么都留不住,留住些东西,用一生来回忆,时常品咂一下,拿出来晒一晒。未尝不是一件最幸福的事。

父亲保存的第四样东西就是照片,那些照片有自己年轻时代和同学朋友的照片,更多的是他用相机拍摄的照片,也有他搜集的别人的老照片,我家最多的除了书,就是照片了。

父亲年轻的时候就爱摄影,那时候用海鸥相机照黑白照片,而且居然自制了一个简易洗像设备,照完之后,自己就能冲洗出来。有的照片还用透明颜料涂上好看的颜色,那就是最早的“彩色照片”,后来有了可以照彩色照片的相机,父亲开始照彩色照片,从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父亲都一直保留着,有的镶在镜框里,有的放在影集里,有的装在塑料袋里。

还有的黑白小照片和一些上过色的黑白照片被父亲统一粘到一个厚厚的本子里。

闲暇时最爱欣赏父亲的这些照片,让我足不出户领略大千世界的美。父亲的照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名山大川,也有名胜古迹,有亭台楼阁,也有小桥流水,落日余晖,雨后的彩虹,窗前的燕子,顶架的小羊,百岁老人,不经事的娃娃。

父亲就这样一路采撷,只要哪里有美,父亲的镜头就一定在哪里。因为父亲会画画,所以父亲的摄影作品也有着画一样的美。

每一张照片的构图。光线,取景的角度永远都是那么恰到好处。看起来不起眼的事物在父亲的镜头下仿佛都能熠熠生辉。

喜欢看父亲镜头下的照片,更爱听父亲讲照片背后的故事。父亲的很多照片背后都有它的故事。这张照片是怎么照的,那张照片是怎么回事,这张照片有什么历史,那张照片里的人物有什么传奇经历,父亲总是神采飞扬的讲给我听。

记得我家有张一对猫的照片,照片洗出来之后,父亲说,这对猫真的不好照,这是在一农户家里,恰好一对颜色不同但差不多大小的猫蹲在桌子上,而且那两只猫都很好看。

老爸赶紧拿起相机,但既不能把它们吓跑,又要它们同时凝视镜头,又保持相同而又优美的姿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可这对猫就像善解人意似的,看到父亲拿着相机,它们并没有跑,父亲于是还上前试着给它们摆了个造型。

令父亲惊喜的是它们也还挺配合。可让它们同时看镜头这就不容易了。父亲便耐心的等待时机,终于就那么极短的一瞬间它们同时把目光对准了镜头。

就在这一刻父亲立刻按下了快门。现在看看这照片,觉得这对猫好上镜啊。父亲告诉我,其中一只猫等父亲把照片洗出来送给主人时,它却死了,这张照片也被主人留作永久的纪念了。这些镜头背后的故事太多太多了。

前些日子,父亲写了一篇关于一个日本女人的故事,其实这个日本女人的很多照片在我家已经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了,父亲在无意中认识了这位日本女人,听她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并珍藏了她的照片。

而且在她弥留之际给她照了人生中最后一张相。我也是最早看到这些照片和听到这个日本女人故事的人,前些日子,父亲的这篇文章发表之后,我跟父亲开玩笑说,幸好我们遇到了林甸往事,要不然你保留的这些日本女人的照片谁会知道哪,就得烂在咱家。

因为有些人不会理解留着别人的这些老照片的意义和价值。父亲说,是呀,真得感谢林甸往事平台。

和这些老物件一起保存的还有就是画,父亲保存的画有的是自己年轻时画的画,有的是在书店买的自己喜欢的一些画,父亲从小爱画画,那时候也没有老师教,也没谁有意的培养,可能就是天赋吧。

小时候就画什么像什么。也让爷爷奶奶很惊奇。后来也是因为这个爱好使父亲脱离了田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考上了克山萌芽学校,后来成了一名美术教师,但因为身体原因,父亲已经很多年搁笔不画了,说起这个父亲也常有遗憾,说自己很多年不画,现在都不会画画了,说着说着心生感伤。

不过父亲他年轻时的画一直都保存着,因为这是他的初心,是他追逐梦想的起点。记得我家无论住在哪里,不管是平房还是楼房,屋里都爱挂着画,从来就没有缺过画。

每到过年父亲都要换上几张,有自己画的,也有买的年画或各种喜欢的画。这已成为父亲一生的习惯。

除了这些老物件,父亲还爱保留各种他喜欢的东西,出去旅游他也不嫌重会千里迢迢把喜欢的石头带回家。

下乡采风他会花钱把喜欢的民国时期的嫁妆瓶抱回家,我逐渐发现父亲在喜欢老物件的同时其实却拥有一颗孩子般的年轻的心,永远新奇的看着世界,永远在尘世中保有一份单纯的心。

前些日,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再读余光中先生的作品,深有感触,其中有一篇他写给孩子的话,他说,孩子,未来的你,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是工程师还是流浪汉,你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理想会使人出众。童年我们讲英雄故事给你听,并不是一定要你成为英雄,而是希望你拥有纯正的品格,少年让你接受诗歌,绘画,不是要你成为诗人,画家,而是让你的心灵填满高尚的情趣……。

世俗的许多东西虽耀眼,但并无价值。

是呀!父亲这些老物件虽不会说话,也不值钱,但却不知不觉融入了我的生命。走入了我的灵魂。虽看似陈旧,却历久弥新。

林甸一中教师孙姝妍

孙姝妍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gzhounongzhonga.com/wcss/6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