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要到新年了。过年吃饺子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尤其在北方,逢年过节吃饺子是必须的。饺子自古就是美食中的上品,早在明朝时期有诗句云:“时元旦,作扁食,奉长上为寿。”(扁食是古代对饺子的称呼)意思是在元旦这天,制作水饺,奉献给年长和上位的人,用来祝贺长寿。现代有民谣说:“好吃不如饺子,坐着不如倒着。”也足以体会出饺子的美味。
饺子由面皮和馅料加工合作而成。面皮是由白面制作的,白面就是小麦加工成的面粉。我国北方盛产小麦,各种各样的高筋面粉应运而生,它是做饺子皮的原料。
包饺子时,取白面适量,用温水活成团,手感不软不硬即可,醒半个小时左右。再把面团揉成长条型,然后揪成一个个大小适中的面剂儿,把面剂儿按扁,用擀面杖擀成圆圆的薄皮,饺子皮制成了。
馅料就丰富多了,猪肉、牛羊肉、鸡肉,芹菜、韭菜、白菜等等很多肉类和青菜都可以做馅儿。把馅儿剁碎调好,放在面皮里包好捏紧,美味饺子就制成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还有饺子面皮机,包饺子机。超市里还有各种速冻饺子,人们是想吃就吃,随心所欲的吃。
但是,今天我却吃了一顿不一样的饺子。一早上,哥哥打电话来,说中午请我们全家吃饺子,我欣然应允。九点多钟,哥哥就来接我们去吃饺子,车子东拐西拐来到了郊外。我有些迷惑,问哥哥:“不是去你家吃饺子吗?”哥哥笑了:“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车停在一处二层小楼前,我带着疑问下了车。仔细一看这是一处农家院,院子大门上方挂着一块木质牌匾,黄底白字,上面写着“村里村外玉米坊”。院里还摆放着一堆金灿灿的玉米棒子。
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处农家粗粮体验馆。哥哥仍然抿嘴笑着摇头不语,进得店内,见我的老母亲,嫂子,侄儿、侄媳妇、小孙子都已经在座位上等候我们了。
我忍不住问哥哥:“你不说吃饺子吗?怎么来了玉米坊?这是粗粮馆。”哥哥边笑边说:“谁说没有饺子,走吧,我带你去厨房。”换了隔离服,口罩等,我们进了厨房。
见几位师傅围着一个大案板正在忙活儿,她们面前放着一大盆酸菜猪肉馅儿。一位师傅掀开面盆,拿出一块面团。
我诧异的发现,这面不是白面,而是黄色的玉米面。我立刻撸胳膊挽袖,开始包这玉米面饺子。说实话,如果不是我亲自参与,还真不知道玉米面还能包饺子,而且是纯纯的玉米面。
店里的老板和我们讲,这是一种支链玉米。它之所以能包饺子,因为它采用的是悬浮式加工方法,面粉细腻如奶粉。玉米皮、玉米脐和玉米果肉是分别加工的。
这种支链玉米种植的时候用的是有机肥,绝不施农药和化肥。玉米在蜡熟中期(玉米粒形成硬盖),都要站秆扒皮晾晒直至秋后再收获。这样可以加速果穗和籽粒水分散失,促进脱水,减少破碎粒和未成熟粒,玉米的质量会更好,更饱满。老板还和我们讲他们的董事长说:“做食品就做真食品,回归粮食原味。”
他们的企业还有一个三一三座右铭,那就是三爱: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一心发展:一心一意发展善粮。三坚定:坚定科学种植,坚定生态环保,坚定绿色健康。
说的好不如做的好,热气腾腾的玉米面水饺上桌了。微黄色亮晶晶的,没有一个撑开的。
吃到嘴里,口感滑韧细腻,一种醇厚的香味。这酸菜猪肉馅和玉米面是绝配,如果用我们东北话讲“那是嘎嘎地香”。我七十五岁的老母亲细嚼慢咽仔细品味,不禁发出“啧啧”之声。一会儿伸出了大姆指,边吃边讲起了我们小时候的事。
哥哥67年出生,我是70年出生。那时候我家的生活非常贫困,只有过年才能吃一顿饺子,平常想吃一顿白面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来客了,才能吃几顿白面。常年吃玉米面饼子和玉米面糊糊,最多吃几顿玉米面团子。就是玉米面包酸菜馅,团成圆形,放锅里蒸熟。那时的玉米面比较粗糙,孩子们都吃够了。
而如今没想到过玉米面还能包饺子,而且还是水饺,还得上饭店来吃,不得不慨叹真是时代不同了。
确实是时代不同了,自从联产成包责任制,分田到户以后,农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日子好过了,想吃什么有什么。过去是只限于吃饱就行了,而现在更注重的是营养和健康。人们研究了绿色无公害多种多样的食品,我们也品尝过无数种美味,但是今天吃完这顿玉米面水饺,我就彻底爱上了它,我们全家都爱上了它。
相信你如果品尝到,它也会征服你的胃。
食为天性,让我们慢慢的咀嚼,轻轻的回味,它是小时候味道的延续,带着生命的本真。
作者简介:张佳静网名:静听心语,。作品发表于《大庆日报》《大兴安岭日报》《宿迁日报》等,曾为北京《农家女》杂志通讯员。自幼喜欢文字诠释心情,躬耕垅亩,并无建树。但孜孜以求,虽错误百出,仍不辍努力。
林甸往事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