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林甸老字号
鹤乡春酒店——林甸人的美食记忆
作者:马路遥
摄影:许诺
题记:老字号的由来
字号,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最早用于人名,一个人的称谓,首先是“姓”与“名”。“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号是人的别称,又称别号,别号虽不是正式的称谓,却常常寄托着人的情趣、理想,因此,号更可以反映人的性格,彰显人的个性。别号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唐宋形成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多流行于知识分子阶层中,除了称谓作用,还可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
随着市镇经济的出现,字号开始用在商业领域,成为某个店铺或商品的代称。如产品或店铺由于信誉高、质量好,存在时间久,拥有稳定的客源,便成了老字号。老字号的萌芽出现在北宋都城汴梁,明清时期,老字号发展到全盛时期,北京、天津、上海、杭州、武汉等城市成为孕育老字号的重要母体。老字号极具文化内涵,不仅是一种商贸景观,更重要的是一种历史传统文化现象,是城市商业发展的最早动力。
(今日的鹤乡春酒店)
历史的交替和商业竞争,必将淹没一些事物,属于林甸的老字号更是所剩无几。有着近40年经营历史的鹤乡春酒店,就像林甸餐饮业的一颗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他们几经专制和扩建,菜品不断丰富,经营理念不断更新,在带给人们味觉的享受的同时,也不断壮大自己,赢得了几代林甸人的信任和青睐。
鹤乡春始建于年,是县水利局为安排本系统家属和待业青年而设立的集体企业。一群心怀理想的青年,一群等待养家的家属,带着饱满的热情上班了。因当时林甸隶属于素有“鹤乡”之称的齐齐哈市,且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在林甸境内,饭店就取名鹤乡春。
(早期鹤乡春执行的物价标准)
30多名职工,多平米的土坯房,实木圆桌,长条板凳。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饭店推出了大麻花、溜肉段、尖椒干豆腐……简单的中式饮食一下子唤醒起人们沉睡已久的味蕾。热火朝天的后厨,人来人往的门厅,无不深深刻在那代人的脑海里。据酒店经理也是当年的厨师回忆,当时的尖椒干豆腐最多一天能卖上四五十盘。
(80年代的鹤乡春职工)
到了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了,小城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需求也在转变。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酒店的菜品不断丰富,肉炒粉、熘腰花、熘肝尖、酥白肉、松鼠鱼....吸引着一批批慕名而来的食客。火热的饭店,火热的场景,丰富着另一代人的记忆,当年的鹤乡春,成了他们暮年后最有滋味的谈资……
(90年代鹤乡春扩建剪彩仪式)
(年的鹤乡春酒店)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鹤乡春也适时进行企业改制,小小饭店成了国家体制变更的缩影……
(宽敞的大餐厅)
(气派的包房)
(舒适的休息大厅)
时至今日,鹤乡春仍然蓬勃发展着。经在原址的多次扩建,从土坯房到砖挂面,从平房到楼房。现在的鹤乡春拥有富丽堂皇的欧式装潢,大中小型餐厅和多个包房,宽敞的舞台,现代化的影音设备,可供选择的多种风格软饰和场景设施,迎合了不同场合、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不同风格的装饰)
“善在调味,重在营养,美在造型”,享受鹤乡春的美味就是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精华。
鹤乡春的美味是方寸和整体的配合,一切以菜的色、香、味、形的美好、协调为度,度之内的千变万化又决定了菜品的丰富和善变。
鹤乡春的美味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将每道菜品都做成一件工艺品,既美味可口,有颇具观赏性。
鹤乡春的美味是和谐的,丰富多样而又统一,带有浓郁的调和色彩和宽容性,有选择地借鉴和摄取域外饮食文化的精华,给人传统而又清新的感觉。
市肆上随处可见的食材在这里却制作得精致无比
(经久不衰的传统菜肴令人回味无穷)
在悠长的岁月中,鹤乡春酒店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与林甸这座小城共同成长,已经成为林甸独特的饮食文化标识、地域名片和林甸人挥不去、抹不掉的美食记忆!
(鹤乡春夜景)
风情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