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往事ll彭若倩周恩来总理器重的林甸人

基地守住了,队伍没有散。

后来,有了核部件,

有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响。

有了特大型原子能联合企业发展成型。

至今,基地还在,

两位老人已定格核城。

周秩,四〇四首任厂长;姜圣阶,四〇四首任总工程师。

一直有些奇怪,老一辈核城人说起他俩,为什么一个直呼大名:周秩;一个捎上职务:姜总。想必是共过呼吸同过命运的交情所在,是熟悉亲切自然顺口的尊而称之。

年,受总厂委派,与机关一位老书记一起,专程赴北京,拜访已离开核城多年的周秩、姜圣阶、王侯山、文功元等老领导,整理些回忆文章。老书记前面主谈,我一旁执笔而已。拜访不敢说,因为不止几句寒暄;采访也不敢说,因为不光谁问谁答。老厂老人来京,见面就使劲握手,开口便直奔当年。无需铺垫,不必热场,聊聊天里唠唠嗑中,重要抉择大事进程历史瞬间全都有了。

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与两位老人面见交谈。称他们“老人”,只是觉得亲近。聊的事儿件件可入史册,说的人句句不拿腔调。曾经的百战艰辛,曾经的危难关头,一谈一笑间跳出书面,有了表情,有了温度。

年冬天,是周秩、文功元等人率队进驻戈壁创业迎来的第一个冬天。冬天怎么过?队伍撤不撤?撤,刚刚铺开的工程势必受到影响。不撤,靠帐篷地窝子,靠汽车远程运水,人的施工队伍能否撑得下去?

决定是,队伍不能撤。

“全副武装”睡帐篷是那个冬天留给周秩他们的寒冷记忆。穿上棉衣棉裤,裹上棉大衣,戴上皮帽子,捂上大口罩,钻进被子里还冷得直哆嗦。半夜起风,沙尘吹进帐篷,空气一片混浊,戴着口罩还是被呛醒。

第一个冬天是熬过来的,工程没停,队伍没撤。

没过多久,周秩和全核城的人再次面临严酷挑战:基地保不保,队伍撤不撤。

至年,几乎在苏联毁约停援的同时,国内遭遇连续三年经济困难,饥饿蔓延开来。基地的粮食一天天减少,每人每月20斤的定量已无法保证。派车到附近地方政府求援,粮库无粮可调,运粮车数次空返。寻找替代食品充饥,搜集骆驼草籽充饥,营养严重不足,近人患了浮肿病。年春节将近,比数千人浮肿、数万人饿肚更加十万火急的是工地存粮只够3天了。

3天,72小时。

一封特急绝密电报从北京发至工地:聂(荣臻)、宋(任穷)很关心工厂生活,(二机)部党组天天讨论工厂情况。为保存力量,保证工程建设,尽快安排疏散一万人口。二机部领导一天三个长途电话打给周秩,询问精简人员疏散人口的落实情况。

周秩回忆说,我们倾向工程不下马,队伍不撤离。人员一撤,工程停工,建筑设施损坏,浪费太大,恢复起来更加困难。人员一撤再一回,队伍就散了。但人命关天,万一坚持不下去,数万职工和家属撤都撤不及啊,所以也着手撤离准备。既要保证队伍的生存,又要保护一批技术骨干,往哪儿撤?天水、西安、石家庄、兰州等都考虑过,但看了几个地方都不合适。新疆伊宁铀矿有几个旅的老战友,想在那搞个落脚点。我带几个人坐上吉普车实地看了一下,感到不行。路途太远,又不通火车,用汽车运送,天寒地冻,少粮缺水,可能不到目的地人就不行了。伊宁铀矿条件也不好,几万人进去,吃住仍是问题。从新疆回来后,我向厂党委作了汇报,部党组也同意了我们不撤队伍的决定。那时,我们捏着一把汗啊。有的同志说,将来一是准备领功,一是准备坐牢。

不撤就得坚守,坚守先得有粮啊。

粮食部拨给甘肃省原粮两亿斤,甘肃省通知基地马上到东北和新疆两地运粮。人,50辆卡车,再加一个警卫连,开始了长达18个月的紧张运粮。

东北调粮曾创下半月运达万公斤的神速。时任东北局书记的宋任穷亲自联系军列,从黑龙江调进两车皮玉米两车皮黄豆,暂时缓解了断粮危机。原粮落地来不及加工,直接入锅加盐清煮,人称“珍珠汤”。

新疆运粮想快都难。铁路只通到吐鲁番,从吐鲁番到调粮地还有公里,公路坑洼不平,许多地段不是乱石滩就是沼泽地,往返一次需要15天。运粮队在吐鲁番火车站设了转运站,在阿克苏、喀什设了接应点,司机和押运队员带上15天的干粮,在沿途兵站热热干粮,喝口开水。新疆运粮解除了工地断粮威胁,也付出了代价。50辆汽车损坏了40多辆,面粉折价每斤高达一元。

基地守住了,队伍没有散。后来,有了核部件,有了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响。

至今,基地还在。

在电视连续剧《国家命运》中,有这样一组镜头。

刘杰:总理,南京化工厂的总工程师姜圣阶同志一直调不来。

周恩来:中组部、化工部不是早都同意了吗?

刘杰:是他自己不愿意调动,不同意离开南京。他的家庭确实也有困难,爱人偏瘫,一直卧病在床,离不开他。

周恩来:请你告诉我,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真的需要他吗?

刘杰:那里的总工程师担子,他来挑最合适。

周恩来:我知道了。

一辆黑色小轿车在一座小院前停下来,拉开车门,姜圣阶下车,一眼看到周恩来站在门口,身旁是刘杰。

姜圣阶:周总理?我,我怎么到这来了?

周恩来:姜圣阶同志你好哇,是我请你来的,事先没有告诉你,对不起呀。

……

周恩来:圣阶同志,你的情况我都知道了。

姜圣阶:总理,我都50多岁了,不是不服从组织……

周恩来:我知道啊,你在南京化工厂待了20多年,一手办起了那个厂子,感情很深,舍不得离开啊。

姜圣阶:的确是事出有因,请总理包涵……

周恩来:……可是,圣阶同志,现在国家有更重要的事情交给你呀。实话说吧,我们很快要建立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很快就会承担原子弹核心部件的加工,那里需要一个一流的化学家。你看看,为了我们的国家,我们很多的科学家都改了行,有的还多次改行啊。像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程开甲,还有我们很多的大学生,他们还没毕业呀,可是国家需要,他们就走上了工作岗位呀……

姜圣阶:总理,您别说了。我去,我去。

周恩来:圣阶同志,我代表国家谢谢你啊。你放心,你夫人,我们会派人照顾她的。

姜圣阶:总理,您放心吧。我一定完成好这个任务。

周恩来:……从你们这些科学家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很多呀。

镜头里的姜圣阶不太像核城人熟悉的姜总,名字除外。

被周恩来点名调入四〇四前,近50岁的姜圣阶有过两次拒绝,一次在国外,一次在国内,都为了青年时期的那个理想——振兴祖国化学工业。

大学毕业后被南京永利宁化工厂聘为工程师的姜圣阶转而苦学化工并赴美留学。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化工科学硕士学位后,他拒绝了校方的高薪留用,乘一班货轮,辗转漂泊90天才登岸中国。回国后,姜圣阶被邀到一所著名大学任教,他又拒绝了。由化工界老前辈举荐,姜圣阶如愿以偿回到当年的“永利宁”后来的南京化学工业公司担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短短几年,在无机化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重大科技成就,曾因完成百余项化工技术革新而受到国务院的特别嘉奖,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过贺电。

正当他蓄势勃发宏图大展的时候,一个来京听命的急电改变了他的人生。年近半百涉足陌生领域,离开病妻远赴戈壁荒滩,姜圣阶虽有不舍,仍慨然领受。

担任四〇四总工程师的十多年里,姜圣阶先后负责组织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核部件的研制,第一座大型反应堆、第一座核燃料后处理厂的设计、建造和运行,对关键部件的研制作出了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发明二等奖,并荣获法国总统颁发的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核城十多年,姜总只身一人,日子简单清苦。妻子半瘫在床,不能随他安家西北,仅有的三次探家,假期加起来才33天。他请了一个保姆照料妻子,保姆年龄老了,又请了一个保姆的保姆料理家务。调任北京任核工业部副部长后,好容易有了房子,准备回南京搬家的前夕,接到了老伴病情恶化不幸逝世的电报。

年,90高龄的周秩回到戈壁滩参加了四〇四生活基地的搬迁庆典。阔别25年,基地还是那个基地,核城已不是那个核城。庆典那阵儿,天降喜雨,即兴讲话中一句:好日子,好雨呀!台上台下共鸣出一片欢呼。两年后的年,92岁高龄的周秩再一次回戈壁滩参加了基地创建50周年庆典。

姜总没能如此欣慰。年12月28日,在赴外地执行公务途中,因心脏病突发在重庆逝世。那年,他77岁。

两位老人如今已定格核城。

在一年一年的史册中,在一代一代的诉说里。(完)

——选自彭若倩纪实散文集《风过西西北》

本文标题为林甸往事平台所加,文章转载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gzhounongzhonga.com/nzbl/4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