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勿轻视系统治疗是关键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肛周脓肿的发病率日益增高。肛周脓肿,是发生于肛门、肛管和直肠周围的急性化脓感染性疾病。肛周脓肿大多由腹泻导致肛腺感染而来,主要症状为肛周红肿疼痛,也可伴随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一旦脓肿形成,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方可痊愈。而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患者认为肛周疾病是小病,无需大费周章,往往医院门诊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即回家休养,缺少系统的观察与治疗。
近期,医院肛肠外科就收治了一名肛周脓肿因术后未及时换药,而导致切口假性愈合的患者,该患者在当地诊所手术已一月有余,肛周切口外观已基本愈合,但患者近日仍感到肛周剧烈疼痛,遂来肛肠外科就诊。周立青主任经过详细检查及询问病史后,诊断为肛周脓肿术后切口假性愈合,随即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该患者目前病情平稳,切口愈合良好。
肛周疾病不容忽视,因为肛周脓肿手术的切口愈合是需要过程的,而在这个过程中,除必要消炎抗菌外,系统的切口换药也是重中之重,因有些肛周脓肿切口较深,腔隙较大,若换药不及时便会造成切口假性愈合,即虽然切口外面看似已愈合,但切口里面仍有脓腔,这就需要二次手术重新切开引流,往往给患者造成二次痛苦。在肛肠外科,医生会进行早晚每天两次换药,及时观察切口情况,发现异常会给予及时处理,针对一些切口愈合缓慢的患者会采用微波理疗,护士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指导患者正确坐浴,这些都是避免肛周脓肿术后切口假性愈合的有效手段。因此,一旦发生肛周脓肿,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进行系统治疗,以避免给自己造成二次伤害!
了解更多健康资讯,点击下方 人人都说锻炼好,但已经退休的国家级名中医徐再春教授却不这么认为。他曾说:“人生有一傻,没病吃药最傻,别老照镜子看肚子有没有大起来,特别是老年人,不要患上慢病后拼命锻炼。40岁前必须锻炼,50岁前适当锻炼,60岁后不锻炼、多保养。”
其实不光中老年人,年轻人也该注意锻炼适量。我们邀请权威运动专家,教你在休息中轻松实现锻炼效果,不费事就能养生。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钮文异
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教授苟波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副教授汪军
最容易犯的5个运动错误
走得多
人在剧烈运动时,体内会产生较多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激素,当这些激素增加到一定量时,会使脾脏产生白细胞的能力大大降低,致使淋巴细胞中细胞活性大大降低。速度快
对于走路和跑步而言,强度就是速度,强度过大容易发生运动伤害。比较常见的有膝关节、踝关节、髋关节及腰部的疼痛和损伤。
早起就猛跑
不吃早餐或不补水就出门“狂走猛跑”,会导致血糖过低。早起时,人体血液更黏稠,特别是心脑血管病患者,运动风险更大。此外,凌晨是心血管病高发期,高危人群应避免清晨剧烈运动。
严寒酷暑无阻
研究表明,极端温度会加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一热一寒,是心脑的“大敌”。目前早晚温差大,一定要时刻注意天气变化,避免过度运动。
靠走路减肥
人体一天中摄入的热量越多,器官负担越重,但如果再进行超负荷的运动,器官的负担则翻倍,久而久之,加快器官衰老。
休息才是最好的锻炼
小憩20分钟让心脏动起来多项研究表明,小憩是减压神器,能提高灵敏度和工作效率,也更有利于心脏健康。研究发现,一周午睡3次以上、每次小于30分钟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降低了37%。
喝杯热茶让大脑动起来发表在《人类神经科学前沿》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喝水能够让你的大脑提速14%,有助于保持思维敏捷。
天气渐热,喝杯热茶还是清热止渴的法宝,因为热茶能促使毛孔张开,加速汗腺分泌,还可以利尿。
伸个懒腰让肺动起来伸懒腰能增加对心、肺的挤压,增加全身的供氧,还有利于全身肌肉的收缩和呼吸的加深。大脑血流充足了,人自然感到清醒、舒适。
吃健康零食让肠胃动起来在两餐之间或餐前吃点健康零食,既可以让你得到身心的放松,还有助于补充营养。
建议在上午10点或下午3点左右给自己来个短暂的“茶歇”,酸奶、水果、坚果等都是比较健康的零食选择。
简单运动让身体动起来拉拉筋、扭扭腰,或者深蹲、靠墙站立、高抬腿、俯卧撑都是比较简便易行的运动,还可以练一两组瑜伽或太极的动作,时间不必太长,几分钟就能让身体充分放松。
晒太阳让免疫力动起来晒太阳的好处不胜枚举,不妨在你感到疲倦时,出门晒晒太阳。
上午10点和下午4点是晒太阳的最佳时间,此时可以散散步,或者边晒太阳边打电话,一举两得。可以多晒晒背部、双腿和头顶,有助于钙的吸收、合成,还能提高免疫力,每次晒15~20分钟为宜。
发呆5分钟让精神动起来美国哈佛医学院和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的研究显示,发呆是最简单的减压方式。他们发现,心无杂念、脑子里什么也不想的时候,大脑中的α脑电波得到加强。
这种特殊的脑电波可以抑制信息超载,让注意力和意念更加集中,从而改善情绪,减轻压力,缓解焦虑不安,还能加强记忆力,缓解疼痛,并提高免疫力。另有研究发现,每天适当发会呆能将焦虑和抑郁风险降低25%。
来源:生命时报(ID:LT),作者:单祺雯李洋
转自人民日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