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往事ll程占兵观光今日大寨

对于我们这一代中老年人来说,“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两大主旋律。

回首自己当年的生产建设兵团岁月,对大寨更有着深刻记忆。身为大庆人,能到大寨看一眼,是我一直的向往。

我们几年前的山西之旅,专程来到这曾经万民取经的地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那个大地飘红的岁月,这么一个小山村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中国数百万个村庄掀起了向它学习的热潮。

它是全国农业的一面红旗,它的名字就是中国农业的象征。这就是大寨。当年以陈永贵等为带头人的大寨人向穷山恶水宣战,成绩卓著,成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典范。

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使这个不到2平方公里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地方,成了中国农业的圣地。

来这里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还有大量外宾来到该村,包括各国政要。它的名字一度成为中国地图上唯一能找到的村级地名。

星转斗移,时代变迁,如今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已降了温,逐渐被人淡忘。然而,在我们这代人心中大寨虎头山并未失去太多的辉煌。

可喜的是,如今的大寨人没有顾及过去的是是非非,高举改革开放大旗,重战狼窝掌,改造和新增海绵田,退耕还林,保护绿色生态。

发挥其独特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业。现在的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游人如织。

我们一进入大寨,便被浓烈的氛围所感染。广场上雕塑大红旗毛主席的“农业学大寨”口号赫然在目。

大寨人用各种方式调动起人们对当年大寨精神的回忆。如今的大寨,一条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从县城直到虎头山上。

寨前笔直的通行大道,新房林立。往日传统的田园乡野增添了现代化的情调。寨门上的“大寨”红字依然十分醒目。

村委会院里那株老柳树如今根如盘石,枝繁叶茂,挺立在村口迎接游人,故称“迎客柳”,见证着几十年风雨征程。

四周依山筑砌的百余米长的下窑洞上砖楼的民居建筑,是大寨的保留的特色景点。村中有新建的小学、科技楼、保健院等,社会福利设施一应俱全。

前些年,村里统一规划,在村东侧建起了式样统一楼房的居民小区,非常漂亮,远远看去就像一个别致的别墅群。

大寨,展现了中国现代农业的壮美画卷,堪称山村农业模式的一个缩影。

进了村,我们参观了当年接待外宾和国家领导人下榻的地方:名人陈列馆。在这里我们看到当年到大寨视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多,安排来此参观访问的外国友人也非常之多。

当时几乎所有的主要国家领导人都到过大寨,史无前例。这在当年的大寨人心中是多么自豪的事情。

走进陈永贵故居。这是与一般百姓住宅毫无两样的两孔窑洞,陈设雅静简朴。会客厅内有毛主席接见陈永贵的照片,陈永贵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陈永贵同家人的照片。

陈永贵的卧室,一铺土炕,一架旧式衣箱,陈永贵正是从这里,身着普通农民装束走进北京高层的。

大寨旅游的重头戏在虎头山上。看那满山松林苍翠,桃花杏花灿放,蕴含着一种生态美的神韵。

山麓有“大寨展览馆”,馆内展览了建设新大寨的全过程。陈永贵、郭凤莲、贾进才、梁便良等耳熟能详的英雄群体一一再现。

展览馆前有大地之子陈永贵雕像,栩栩如生。沿山势步步登高,松柏亭亭玉立的山坡上,安放着陈永贵、老英雄贾进才之墓,有郭沫若纪念碑,还有著名作家孙谦墓。

大寨人没有忘记有恩的人。站在周总理纪念亭中,下望大寨村,群山环抱着层层楼舍,与窑洞老屋、梯田交相辉映。

构成一组融自然、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区画面。

提起大寨,绕不过“梯田”。在全国名气很大的“三战狼窝掌”,治理“七沟八梁一面坡”,成为大寨精神的形象诠释。

我们沿公路近距离走进狼窝掌,追寻昔日的战天斗地年月痕迹。在盘山公路上,仰视虎头山,可见当年由大量石块筑成的梯田层层叠叠,风采依旧;当年建的高架引水渡槽,巍然矗立,凝结着坚韧志气。令人赞叹不已。

在虎头山,我们还遇到一伙来自南方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老知青,命运相同,对大寨有着共同情结和话语。在我们的成长历程都有学大寨运动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大寨的日子里,我感想颇多。认为对大寨要辩证地看,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

在我国国内外严峻形势下,需要大寨精神和典型。但在后期,“学大寨”被走了样,是有过负面影响和教训的。

但对大寨不能采取简单地否定态度,从天上贬到地下。最重要的让大寨找回了自己,让大寨回归了自然,回归到了中国农村普通的村庄里来。

我认为,如今的大寨才是自然的、正常的大寨,表现出其真实的一面。应该说,从大寨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世代传承的民族精神。

中央肯定的大寨的基本经验: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仍值得学习发扬。

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讲,“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寨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大寨之行,满足了我的怀旧情愫,又增加了很多见识,享受了红色风物加田园风光的双重美感。

作者简介:程占兵。年逾古稀。先后供职国有企业和市政府机关。长期从事政工和党务工作。从知青起步,做过宣传报导,共青团委,基层党委,党委组织,纪检监察工作。爱好文学。偶有文章见诸报刊。

林甸往事公众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gzhounongzhonga.com/gznz/55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