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凯歌起乡村振兴正当时

中国最北的脱贫故事漠河市北极镇北红村,距漠河市公里,距北极镇公里。从地理坐标上看,它是中国最北贫困村。年,北红村常住户户,常住人口人,党员21名,其中建档立卡户49户94人。年年底,北红村一户不落整村脱贫,人均收入2.6万元。地处中国最北,北红村有两大特点,一个是冷,一年有半年结冰;一个是近,离俄罗斯近,隔江相望。村里有67户人是俄罗斯后裔,多处民房仍保留着俄式建筑风格。这些特点,是他们发展旅游的独特优势。年,村里零星有开民宿接待游客的,8年过去,已发展到72户;有46户“玩”上了马拉爬犁;有18户购置了捕鱼船只,申请到了经营许可。脱贫户李桂英,年开始经营家庭旅馆,两年收入5万多元,“这两年受疫情影响,来旅游的人少了,但每年也能收入一两万元。”北红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周广新介绍。李桂英家以前是住了30年的30多平方米的小土房,孩子身体不好,家里也没钱盖房。年漠河市财政局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到北红村,帮助李桂英家申请了扶贫小额贷款,盖了新房,还把她家的老房子改造成了俄式简餐餐厅。年7月,驻村工作队帮助聘请了专家级的厨师长给村民做专业俄餐培训,62名村民参加了培训。为了让脱贫户参与到旅游业中增加收入,工作队还帮助脱贫户沈士君家打造观光大菜窖,菜窖里安装了升降梯,供游客参观。年,村里又开始发展庭院经济,建档立卡户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的小菜园,种些绿色蔬菜。“我们帮助他们把菜运到县里销售,去年建档立卡户通过小菜园户均增收近千元。”周广新介绍。脱贫户薛同洲家房前屋后园子比较大,去年,工作队帮他买了萝卜、白菜、豆角种子,他自己又种了些土豆,到了收获的季节,工作队全帮他卖了出去,“仅土豆就卖了元。”除了产业项目对脱贫户增收全覆盖,49户脱贫户务工也实现全覆盖。村里有一份务工用工档案,每个月每人务工时长都有记载,除了到猪场养猪、蜂场养蜂这样的定岗,还有打扫卫生、清雪、清路边沟、栽树这样的小活儿,都用工分进行量化。周广新说,年底就按照集体收入和村民工分,给村民算工钱。“年,通过猪场、农机设备出租等7个扶贫产业项目,村集体经济实现37.1万元;年,加上对冷库等项目进行出租,13个扶贫产业项目收入达到54.55万元。集体收入的60%按照利益联结机制作为建档立卡户的工资,40%纳入村积累发展村级产业。”周广新说,“对于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我们按定额发放,有劳动能力的,我们都按照工分发钱。”“大兴安岭南麓”精准脱贫路大兴安岭南麓片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包括我省和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19个旗县市区,片区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以低山丘陵和平原为主,年贫困发生率为1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落实《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年)》,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下苦功,贫困人口吃穿、饮水、教育、医疗、住房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推行“菜单式”“托管式”“资产收益式”等产业扶贫模式,依托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激发贫困人口“造血”功能,闯出了一条精准脱贫新路。到年,我省大兴岭南麓特困片区1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作为全省三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拜泉县贫困发生率曾高达11.3%。他们从一个菌袋“破局”,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形成食用菌全产业链。目前是全国伏季最大的食用菌产区。同时发展甜玉米、“黄金勾”豆角等“四联”型扶贫产业,加快构建县有支柱产业、乡有主打产品、村有特色经济、户有致富门路的产业扶贫格局。拜泉县还创新做法,全面铺开“一缴纳三补贴”孝心养老扶贫模式,已被国务院扶贫办列入国家典型库。林甸县83个行政村,48个贫困村,其中10个深度贫困村。让林甸县攒足脱贫底气的,是产业。他们实施“四个一”产业扶贫工程:让贫困户有一块稳产增收田、有一个养殖增收项目、有一个稳定的就业渠道、有一个多种经营增收项目,多条腿走路,促农脱贫增收。青冈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脱贫攻坚的根本路径,探索实践了“2+N”方式,构建了特色产业带动脱贫的格局,保障了每户贫困户至少有2项以上增收项目,最多的达到6个。“2”即生猪全产业链和光伏发电2个县级项目收益资金覆盖所有贫困户。“N”即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党员干部辐射引带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等乡村项目,增强自主脱贫内生动力。年全县产业扶贫收益资金实现1.03亿元,其中,县级项目实现收益万元,户均增收元;个县级企业、乡村合作组织带动户贫困户发展乡村项目,户均增收元。

来源:黑龙江日报

责编:朱巍

核稿:李昕泽

审核:张晓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gzhounongzhonga.com/etnz/72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