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母亲是一个勤奋、聪颖、善良、热爱生活的女性。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我陪她走过65年的时光。老人家的性格,风范一点一滴都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她勤于劳动,生活简朴、与邻为友、乐于助人,是无言的教诲,无时不在指引我的为人处事。在离开工作岗位以后的十五年间,风雨无阻的陪伴着她,弥补了我工作之时未能常呆在她身边的遗憾。
(一)
我出生的那年,共和国诞生一年多的时间,社会的现实生活正处在一个急需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努力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是摆在政府和人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旧中国“三座大山”压榨所产生的旧观痕迹、处在急需的改造中。
童年记事的时候。妈妈每天用的那盏“洋油灯”,春夏秋冬,无时不在,当夜晚降临或黎明到来时,家里面便点起了“洋油灯”。
妈妈每天把它点亮就拿在手里,屋里屋外来回照着。后来觉得干活不方便,便让父亲把锅台上的那道里外屋的隔墙,掏了一个四方形的窟窿,然后把墙抹好,把灯放在通透的墙里面,整个屋里屋外都有了光亮,干起活来也方便多了。
生活在那个年代里,由于县内没有电、家家都用油灯照明,洋油灯便成了每一个家庭必备的照明用具。
所说的“洋油灯”,其实是盏煤油灯。
那些年人们刚刚从旧社会被解放出来,许多理念和称谓还没有转变过来。人们用任何一种物品,工具前面带个“洋”字。象“洋火(火柴)、”“洋锹(铁锹)、”“洋车(自行车)、”“洋镐”、“洋枪”“洋房”、“洋人”、“洋铁匠”,旧中国人民所需的物品多数依赖国外生产,这种“洋”字便成为一种习惯的叫法。
妈妈每天起得很早,点亮这盏洋油灯便开始紧张的忙碌。抱一捆柴禾,烧一锅开水,做早饭。这时候还不见天亮。
冬天、早上起来时人冷的直发抖。放在架子上脸盆里的水都会冻成冰,有时冻成一个大冰坨,必须用开水把它烫下来。
做早饭的时候,满屋哈气、挂在墙上、结满了霜,稍稍融化又结成冰。哈气水滴到地面上又冻成了冰溜子。从外面进到屋根本看不着地面和屋内的东西,深一脚浅一脚的趟着走、进门的地方外面高里面低,像下井似得,加上地面有冰,一不小心,脚一跐,就会滑倒。妈妈每天饭后都要刨地面上的冰,清除外屋的霜,忙活一两个小时才能干完。
家里的取暖全部都是早晨做完饭的柴禾灰这里面大多都剩有未燃尽的余火。把它掏出来放在一个泥塑的火盆里。用它烤手,火盆放在炕上中间放一个烙铁。开始的时候很热,到下午就凉了,整个火盆里的灰也都燃尽了。用这把烙铁,有时烫烫窗户,把霜融化,让屋子亮一些。有时母亲用它熨布活。
忙活一早上,父亲吃完饭上班去,家里面剩下的活全靠母亲一个人来干。天亮的时候做的最快的一件事就是把灯熄灭,省点油。
家里住着两间东厢房。是房产部门租给的住房,那年头我们那没有私人房屋,所有的房子都是公家的,每月交住房租金,象门、窗、房屋檁子坏了房产帮助维修。父亲时常抱怨,有钱不住东西厢,冬不暖,夏不凉。
向房产找房子很不容易,只好对付住,毫无办法可言。家里面住着连脊房,东厢房住着六户人家,对面便是西厢房,住着三户人家。房子又窄又小,屋内空间人忙时都转不过来身,每年十月妈妈都往窗户上糊一层纸,然后再涂上一层油,是防水用油,窗户很小很矮有时我们迈过窗户不走门就到外面了。
冬天的屋里,根本没有光照,加上这层窗户纸,显得十分昏暗,光线一丝都没有。从屋内向外瞅,什么都看不见,每天要不用烙铁烫烫窗户上面的霜,那就更显得昏暗了。
这个小窗,十分不严,外面一刮风、下雪屋内便四处来风、雪花不时飞进屋,不到一刻钟,便融成水,冻在窗台上,有时一热化成水淌到炕面上。
最苦的是晚上睡觉,整个炕都是冰凉的,刚一进被窝还好,越睡越凉,越凉越冷。脚底的墙,在严冬时冻上一层霜,稍稍伸伸脚,紧忙收回来。经常冷的腿抽筋,疼痛难忍,晚上起夜冻得直打“牙呒骨”,浑身直发抖。
夏天的三伏天,一到下午整个屋子象火炉一样的烤着,满屋的阳光,晒得你无处躲无处藏。连眼睛都睁不开,热的大汗淋漓,头昏脑胀。有时索性和弟弟妹妹在水缸搲一瓢凉水从头到脚浇个通透,感到一丝凉意。
这个四面通风的小窗到了雨季,雨水不停地潲进屋来,顺着窗户往下淌,整个炕湿漉漉的,那道窗台下的小矮墙,时间一长便泡成了泥,大片的墙土直往下堆。
每天早上起来,先把那个小窗的上扇支了起来,便于通风散热。
但却招来苍蝇,蚊子一些昆虫飞进屋里,撵也撵不出去,打死一帮,又来一群,满屋乱轰轰的。
如果你休息一会儿,苍蝇,蚊子不一会就会把人嗡嗡的吵醒,还不停在你脸上和身体上爬、弄得又痒又难受。可恨的蚊子,叮在你身上,不一会儿身上就会起一个大包。母亲想了很多办法,挂门帘、窗帘都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这些小昆虫照样飞进屋。
那年头卫生条件不算太好,屋外乱倒垃圾,给这些害虫提供了繁殖的场地。父亲弄些“六六粉”粉洒在地面、墙上,好了一会儿,这些家伙就又飞回来了,弄得你不知所措。
这两间旧屋,一家人生活了二十二个年头,直到七六年才搬进新居。母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把我们兄妹五人养大成人。
(二)
母亲是个勤劳又热爱生活的女性,她每天的劳动,给生活带来十分愉悦的心情、给这个家带来不可或缺的生活弥补。家境生活虽然困难,但精神生活十分富足。
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换来每一天的快乐,又减去生活当中的困扰。这是因为,她为儿女而充实,为盼望儿女长大而勤奋,为儿女的成长而付出,默默无闻在生活的困境中支撑着家庭的活力。
宁可自己受苦受累,而让家庭充满和谐,他的劳动换来了家庭的幸福,自己也尽情在这愉悦的劳动中。
条件虽然艰苦物质生活很差,母亲还是照样做她手里的的活,从不间断,母亲心灵手巧,什么活都不求别人帮忙,总是自己动手,忙完每天的三顿饭、洗碗、收拾完屋里的活后便为家人四季穿的、用的忙碌起来。
家中当时五口人,衣服、裤子、单的、棉的、布鞋、棉鞋、都由她本人裁剪,下料缝合。每天起早贪黑的干,有时就一个通宵未眠。当我睡了一觉睁开眼,妈妈还在忙手里的活,陪伴她的是那盏“洋油灯”。
特别是做鞋,一双新鞋从早到晚要忙活一个来月。做鞋之前要打纳底绳,妈妈常用的是拔楞锤,不知是用什么动物的骨头做的,非常光滑,中间有个眼插上一个铁钩,很简单,作用很大。
用它专门纺“麻经”,“麻经”就是一种叫苘麻的茎皮纤维,经过加工而成。纺经的活必须要经条均匀,无结,拧劲要一致,接头要牢,否则会影响绳的质量。没有一定的功夫根本做不了这活。一边纺着经,一边哼着“苏武牧羊”的小曲小调。这也是为减轻自己干活的压力吧。
几斤的麻样子纺完,打出几捆“麻经”,然后将两股合一,拧成一股绳,这也相当费力,不是件容易的活。合出的纳底绳,捯成一团
团的留着备用,要起早贪黑的忙活一个人干活实在不形容,管用掉的灯油就几瓶。
紧接着,还要打“袼布”,“袼布”的选材就是用废旧的布块条、打上浆糊,一张一张把这些旧布块粘到一起,晒干后揭下来,留作备用。
这些准备工作大约要耗去十几天、或近一个月的时间。然后再准备鞋面布,鞋面布要选择颜色耐污染切耐磨的布料。
最后是量脚型、裁鞋样、设计鞋的尺寸、裁出鞋面和鞋帮、鞋底。
纳底子活是最费工的、把打好的袼布剪成底样,一般用三四层袼布、鞋底的袼布两边的鞋底面用白布粘住。用纳底绳穿上大针在用锥子在上面纳个眼,把大针穿着纳底绳再穿过去扽直,一次一次,反反复复,一双鞋的鞋底要几天的时间、熬到半夜,有时通宵,才能纳完。
纳好的鞋底,坚硬挺实,折不弯,绳结在鞋底面左右,上下成行,非常美观,耐穿耐磨耐扎。把剪好的鞋帮挂上鞋面布,在用锥子和大针穿上的纳底绳,把鞋帮和纳好的鞋底一针针的缝合起来,上鞋很费劲费工,也算是技术活,上不好鞋就要走尺走形,先要把鞋帮的边用温水湿一下,然后把鞋帮顺着里面的方向卷进去,这样便于上鞋。
特别是棉鞋还要絮棉花,非常吃力。经过复杂的手工劳动,耗费了妈妈的大量心血,最后穿在脚上,是那么合适,那么如意。每年都盼着妈妈做的新鞋。但那是多么不易啊。那盏洋油灯,每天在夜里一闪一闪的发着光,母亲每年要给全家人做几双鞋,这在母亲的眼里,只是她简单的劳作,可在我的心里、母亲的劳动是一项十分繁重的体力劳动。
衣服在外面刮坏了回到家、妈妈总是细心地敹上几针为我们补好。
解小东的歌词里形容了妈妈做的鞋“最爱穿的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这句话从内心唱出了我的心声、从中我敬佩她不分昼夜的劳动,不计辛苦的忙碌,那盏刻在我心中的洋油灯给这个家带来了一片光明希望,没有这种劳动,就没有今天儿女的幸福生活,永不能忘记母亲这片热心,感谢她给我们无私的儿女情谊。
每年春节前,妈妈时常和点黄米面,发酵好,再搋上几碗玉米面,饧上一阵再把和好的豆馅放在里面,为我们蒸上一锅黄灿灿的粘豆包,每到这段日子里妈妈是最苶最疲倦的时候,但也是最高兴的时候。
妈妈蒸的年干粮,又粘又香又好吃。但看到妈妈累成沉重的样子,多想自己快点长大,能帮上她一把,助她一臂之力该多好。
每年春天、冬天,这个季节都要给家里人做新衣、新裤,不管是单的还是棉的,妈妈都是自己选最好的布料,自己量尺寸,自己来裁剪,妈妈手艺很好,时不时左邻右舍也来找她帮忙裁剪衣服,妈妈从来不拒绝,而且是有求必应,不但帮人裁剪,有时还帮人做,帮人上鞋啥的,与邻居来往密切。
穿新衣最多是我,我不能穿了给弟弟穿,再一个是妹妹、另一个是奶奶。妈妈很孝顺,每到换季都给老人家做件新衣服,所有换季的衣服、裤子,从不上服装店做“洋服”。
全是做的便服,但是穿着非常合身。做上衣最不好做的活是是打“蒜米疙瘩”,打“蒜米疙瘩”要把布做成条状,相互缠绕,编织而成。
是件不容易的活,一件衣服要五排扣,要费很大的功夫才能编织成。我曾经学过无数次,都没学成,当时小也不太用心,现在看来,这也是一门小技术。
妈妈经常在夜晚里缝合那些衣服,白天的活很多,有时邻里串门帮忙打扰,所以很多活都搁在晚上。晚上做活,夜深人静,又无人打扰,妈妈认为夜间做活能保证速度和质量。这无疑对妈妈的身体带来相当大的危害,妈妈有时候咳嗽的十分厉害,身体也渐渐有些不支撑不住,但从来也没有放下手中的活。
妈妈做棉衣的时,总是把使用过的旧棉花,重新再“擖扯”出来,一片一片的叠在一起,用来在絮棉袄,棉裤。从不去弹棉花、认为弹的棉花不好用,絮在衣服里不禁风。全是自己一点点整理好的。偶尔一件衣服不够了,才去买几两新棉花。
夜晚妈妈照旧点上那盏洋油灯,开始繁重的劳动,在昏暗的“洋油灯”下不断的忙碌着。
时不时传来她剧烈的咳嗽声,有时把正在熟睡的我惊醒,我劝母亲别干了,明天再做吧,每次母亲总是深沉的说:“不干能行吗?不干靠谁干啊?等你们长大了我就好了。”
一件棉衣经过很多的劳动过程,裁剪、絮棉、里外缝合、在行上针线,合为一体,才能完工,年年岁岁。从记事的那时起,从来没有间断。有一次,妈妈一不小心,碰倒了“洋油灯”,火一下点着了棉花,整个衣服的棉花都烧起来了,扑灭火以后,忙活了几天的活还要重来。
每天每夜的劳动,对母亲的身体,是一种精力和体力的巨大消耗,从来没见到母亲对生活抱怨,而是带着乐观、期盼、执着的情绪。竭诚的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他和邻里的关系处得很融洽、生活中来往的琐事,大多摆布得恰到好处。家与家,人与人的互相来往,互相帮助,甚至做点好吃的也要给邻里的孩子先吃一口。家里的钱满足不了生活所需,经常向邻里借钱花,为了取得信任,父亲开薪水时第一件事,就是把钱还给人家从不拖欠。
为了解决生活的困境,妈妈开始增加了自己的家庭劳动,主动向邻里学习编苇席,那时苇席的收购价3.5元钱一领,每十来天便编出一领苇席,对家庭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编苇席是体力和技术并重的劳动。事先要挑选粗细一样,高度刚好够用的苇子,剥去表面的叶皮在切去苇花,然后用于后加工。
常用的工具有“压靡滚”、“撬楞”。“压靡滚”是两个圆形铁桶按装在一个木桩上,下筒的右侧按装一个摇把,两个筒连接的木桩下面有一个平台,平台中镶嵌一个偏圆的凸槽里面有一个顶针,把剥好的苇杆穿进顶针去,摇动摇把苇子便加工成糜子,然后用于加工苇席。
另一个工具是“撬楞”苇子被滚压出糜子,在编席中相互连接或两边卷席边用的。那时候,每天看着妈妈的忙碌,不停地干这干那。有时候伸出小手也帮妈妈压压糜子。到了夜晚,照样点起那盏“洋油灯”天天编到深夜才停止。
(三)
母亲在劳动之中,从来没有放弃对儿女的关心和教育。在她满怀深情地心中,儿女是她生命的支撑、是她耗尽精力的希望、是她心中的根。把最大的嘱托用在儿女身上,把她一切的行动都依附在家庭对儿女的教育中。
妈妈的艰辛劳动,无时无刻的记在我们儿女的幼小心灵。这种为家庭的吃苦耐劳奉献精神,也给了我们幼年的启迪,在激励我们的成长、在影响着我们的今后。用她的行为感化着我们,她真诚而又热心的去开导儿女的人生,希望儿女长成一个有用的人。
这盏“洋油灯”的闪闪余光,看到她和蔼可亲的面容,看见满怀希望的凝眸,看到她倾心儿女教育的慈祥,常常听到她讲起许许多多的故事。
基本上都是教育我们长大如何做人的故事。像“虎毒不食子”、“羊羔跪乳”、“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走麦城”、“吹箫引凤”、“路遥知马力”、“象宰相肚里能行船”,这些好听好闻、做事讲度、具有启蒙意义的故事,在我心中记忆犹新,当时虽然当了故事听,也才品出它的一些滋味来。
一些时候,看到妈妈累了一天,就有意让她停下来,给我们讲个故事听。于是,妈妈放下手中的活,与我们扯闲话,讲故事。
记得有时出个谜语,许多生活小迷语,让我猜:“看着是绿的,吃着是红的,吐出是黑的”“不点不点、浑身是眼”、“不大不大,浑身竞把”、“房后一棵蒿,年年下雨年年浇,开花象胡蝶,打籽象辣椒”。由于当时年纪太小,根本猜不到,妈妈不告诉的原因更觉得有意来增加我们的思维能力。
“缘”的故事是她常讲的,也是我们常听的。故事讲的是从前在山里居住的一户人家,老俩口,一个儿子,养了一只“缘”。老俩口靠在山里捡山货为生,到了儿子谈婚的年龄,整天为儿子的婚事发愁。
这件事被家中的“缘”看在眼里,一天它突然飞走了。这时,正赶上皇帝招亲、招亲时把一只红色绣花鞋放在篮子内。悬在旌旗的横杆上高高挂起,百姓谁能猜到,公主便许配给他,这时被飞过的“缘”看到了,它飞回家中告诉了老俩口。老俩口听后又喜又忧,喜的是能揭榜成亲,忧的是如何让儿子娶妻迎亲。
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去招亲。老俩口带着儿子来到京城,叫儿子前去揭下榜文。当时官员感到十分惊讶,这些天来,还无人能敢揭此榜,便问道,猜中什么东西吗?男子上前答道,猜中了,是什么东西?是一只绣花鞋,什么颜色?朱红色。闻听此话,有人猜中此物,火速禀告皇帝,皇帝闻听大喜,答应十日内前去送亲。
回到家中,老俩口愁眉不展,不知如何是好,用什么来接待送亲的人,想来想去,在送亲的那天,把那只“缘”杀掉款待客人。
那一日公主从千里之遥来到这里,一家人急忙去迎接送亲的客人,公主看到这户人家寒酸窘境,心里早有些不愉悦之感,再看到这家人穷困潦倒的状况,更有悔亲之念想,出于无奈,走向前去问男子,你用什么办法猜到的那只绣花鞋?男子答道,是我们家养的一只“缘”告诉我的,公主又问,那“缘”呢?为了接待你们把它杀掉炖肉了。
公主闻听大怒,咱俩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当面不相逢,随后打马回京城了。这段故事到今天,还深深的印迹在心里,有它深奥之处,令我在生活中常常品味人生中“缘”的道理,悟出“缘”的理性,曾经给予家庭莫大帮助的“缘”在一念之间被杀掉了,毁了儿子一生的幸福,令人反思。
反思之余,更觉遗憾,对于帮助你的人和事,更应去珍惜,去爱护、去包容,去感恩,不为事过而忘恩,不为事终而负义。生活中与你擦肩而过的人都是你有缘相识的人。
妈妈讲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宰相肚里能行船”的故事,更是理性极佳,度我人生的极好教育。为人的境界,处事的理念,体验人的感知,竟成我人生的座佑铭,历我在人生的路上不断修整自我,约束自己,更令我在生活的路上看准朋友,交下几十年与我同心同德的人。
(四)
时光不停的闪烁,也无情的消失在岁月里,童年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永载在回忆中。母亲也在年轮的苍桑中走过,漫漫的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她那勤劳而又俭朴的生活习性,仍然是生活中的一种连载,顽强的生活毅力和对困难的精神,每天在支撑着她的行动,饱含生活的热情和执着是他对生活的勇气,儿女的成长中她付出了具大的能量和热血,谱写了生活中一段段难忘的故事。
童年夏天夜晚,一片漆黑,马路上没有路灯,更没有照明灯,四周不时的传来蛙叫声,“仨仨虫”的飞鸣声、喧嚣声打破了夜晚空中的宁静。妈妈便喜戏的告诉我们它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变成蝴蝶后,马家公子变的,看到两人双双飞走,随后变成“仨仨虫”在后边喊咱仨咱仨的声音。
她用手指向空中,那天空格外清晰,繁星闪烁,妈妈用手指着北斗七星,这七个星叫勺子星,每天不停的围着我们转,当你看它啥时候不转了,生命就停止。然后,她用手又一指东方上空的一群簇拥的、用肉眼很难扑捉到的小星星,它们叫“八宝琉璃井”离我们很远,其有八颗环绕在一起。你能观测到几颗,今生就有几个孩子,顺手妈妈又一指东方明亮的一颗星,它叫大毛楞,大毛楞出来二毛楞撵,三毛楞出了白瞪眼。
从那以后,经常在晚饭点灯以后,出去遥望着那浩瀚无垠的星空,每天都是那么闪亮,用眼仔细盯着那群“八宝琉璃井”,怎么用力看,也瞧不见那八颗星,最多时候只能看到六颗。其实,这只是望星空的游戏,也是对眼力的一种自我捡测,根本也谈不到那说起来的趣事。
一九六0年前后,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最困难时期,也是母亲面临家境最为窘迫的时候,粮食和疏菜是家庭生活的必须食品,但那个年代正是缺少的时候,为保证每个孩子填饱肚子、母亲把家中的细粮让给邻居,而把人家的粗粮买回来。
一家人吃饭的时候,分成大、中、小三个碗,每顿饭都按年龄大小来分。不够的时候妈妈总饿着肚子喝米汤,天天如此,成为儿女心中最为常见和最为心酸的一件事。
在那种情况,挨饿的人家不在少数,后院一户刘姓的农户,清晨来到我家,带着颤抖的声音讨把米,母亲二话没说,伸手将米袋仅剩的小米抓了一把送给她,而母亲却每天饿着肚子。
那些年饿得我到豆垛去捡黄豆粒吃,到蓖麻地去找大麻子吃,到罢园的柿子地捡青柿子吃。到了夜晚,我忽觉胃中难受,大口的呕吐起来,吐着绿水,两眼发花,母亲在地上急得直跺脚,我当时内心也感到不能让母亲为我着急,尽量想稳住自己,中毒的滋味实在令我浑身无力,象一团泥一样,瘫软在炕上,直到第二天才慢慢的苏醒过来,有了好转的趋向。挨饿的滋味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说不太清,但头昏、腹鸣、没有精神是挨饿的一种反应。
饿得不行时,我吃过一次用苞米穰子作的小饼,十五天大肠干燥的不能排便,折腾得我十几天都没有吃饭下炕,肚子胀得鼓鼓的。妈妈看着实在不行,医院,做了灌肠,排出干便后,整个功能紊乱,根本不知道排便的感觉。
为了解决饥饱问题,妈妈开始在自家的柴垛边种点蔬菜,被妈妈养植的窝瓜、角瓜、个大新鲜,谁看了都赞不绝口。从那时开始,我跟妈妈去城外农田地里挖野菜,春天、夏天、秋天挖各种野菜充饥,什么“扁珠牙”、“婆婆丁”、“苣荬菜”、“车轱辘菜”、“灰菜”、“线菜”、“大熟鲜”、“猪毛菜”、“马齿苋”、“刺菜”、“榆树钱”、“老鸹筋”。
有的熬粥,有的包馅,吃起满有味道,但有的野菜,处理不好,毒性很大。每到夜晚点起洋油灯时,我和妈妈开始摘净这些野菜,有些留作第二天早上熬粥喝,其余晒干留做备用。
母亲最喜欢吃的“苣荬菜”,直到临去世的前几年还让我跟她去挖野菜,我只好求农村亲戚、朋友挖来送给她,有时老妹妹,弟弟也去给她挖。
一到地里挖野菜,妈妈看到“猪毛菜”便讲起故事来,过去有十三个太阳,轮流照在大地上,人受不了,就告到天庭。因此,天庭下令把十三个太阳射下来,听说此事,有一最小的太阳躲在了“猪毛菜”的身旁,射日时躲过一劫。它给人间的阳光,人们很感谢它。
此后传到天庭,天庭为表扬爱护太阳的植物,忙乱之中将“马齿苋”封了个长晒不死的植物.事情传到猪毛菜那里后,便一气疯了。到了秋后,满地乱滚,满山乱跑。而马齿苋太阳怎么晒也不会死去。这是一段民间传说而以,说起来只是减少我们跟母亲挖野菜的疲劳。这种挖野菜的生活,持续了若干年,由于母亲对吃过“苣荬菜”、“婆婆丁”野菜的滋味情有独钟,一直作为蔬菜而没有终止。
随着三年的自然灾害的开始,家中也增添了人口,二妹妹、三妹、四妹、小弟先后来到人间,这给本以十分困难的家境又增添沉重的负担,二妹生下来一年以后就该学会走路和说话了,但她一直未能站起来。家境的困难,也无钱为她医治。每天母亲照顾她,为她喂饭,洗脸、穿衣、排大小便,要把她尿的被子全部晒干。
平时,我们总和她在一起嘻戏,相互做鬼脸,她也学着我们的动作作,样子十分可爱。突然有一天,她一动不动的坐在那躺下了,我上前去看她时,没有往天的笑容,我赶紧把母亲喊过来,母亲过来时,她以经一动不动了。
母亲说,小二姑娘死了,当时我看母亲的眼泪已掉下来,我的心向揪了一般的疼痛,怎么死了呢?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妈妈边说边哭,快去找你爹,我一边跑,一边哭,到了父亲面前更是大哭起来。回到家中,母亲早已用草把二姑娘的遗体包好,叫我去关兽医那找他大哥老关头,并托咐他将二姑娘的遗体抱走,我跟老关头一起,将遗体扔在了南城壕沟里喂野狗了。
二姑娘父母给她起了名字,但从没叫过,只是跟父母一起叫她小二姑娘。一个刚刚来过人世五年的幼小儿童,便这样离开了爹娘。送走二妹子,回来又偷偷的哭了一气,总觉得十分悲伤,一个人这也算一辈子。自己整整遭了五年的罪,又给父母带来那么多的困境,越想越觉得为她惋惜可怜。
童年在岁月的消磨中过得很快,但儿时的幼稚、天真,好动的天性开始有了转变,一天天成长的心态变得越来越趋于理智化,开始思索父母对家庭的种种用心,及其所作的各种与家庭有关的事务,油然升起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越来越多的感受,一名家庭成员应具备的责任和义务。开始慢慢的为家干些力所能及的活,接近生活的亲身体验。
妈妈的这盏“洋油灯”,在经过漫长岁月的燃烧后,终于在林甸有了电灯以后结束了。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洋油灯”的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母亲在儿女、家庭中所付出的辛劳。
母亲的伟大是她把周身的热血输送在儿女身上,把大爱奉献给家庭,把毕生的精力倾泻给社会和儿女,她似一条日夜奔腾不息的大河,成为儿女生命的源泉,是儿女一生的守望,前行的助推者。
这盏“洋灯油”在新中国成立十年后,也完成它一段的历史,最终被发展的形势丢在后面。对那时人的生活,人们的追寻,永远留在记忆中,生活条件虽然苦一些,但心底充实,充满对新中国的发展的厚望,快乐的度过每一天。
年,母亲先后得了两次大病,第一次心梗险些夺去了她的生命。经过紧张的抢救,大庆油田总院的介入科以最快的抢救速度,打开绿色通道,几位享有很高荣誉的专家医师,医护人员全部参加抢救,大齐公路的收费部门打破常规,先放车后收费,争分夺秒的助阵抢救这位年迈的老人,大家一言不发,时间就是生命,经过紧张的三小时,把老人家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病愈出院的一年以后,年1月母亲患了严重的脑梗,这一次经油田总院神经内科的全力抢救后,生命体征保住了,但终身残疾,半身不遂,中风不语。一切生活,全靠儿女24小时守护在他身边,在她最后的生命里,每时每刻都由儿女精心照料,白天夜晚,只要他醒来,就用轮椅在屋内来回推她行走,从不间断,兄妹间来回换手推着她,有时朋友也前来帮助。老人家喜欢吃什么,孙女、儿女给她做什么,儿女们一勺一碗喂着她吃饭,每天都给她做最喜欢的食物。
大家心里就一个念头,老母亲为儿女辛苦大半辈子,在晚年这个时刻,病虽然无情的折磨着她,一定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护理好她,不在让她重新遭罪。常常在我们要吃饭的时候,要大、小便,我们便放下手中的碗筷,先陪护她小便、大便。不觉一点脏,看到她便完了,又重新的拿起碗筷继续吃饭。
每次大便都是儿女内心着急的事,大便干燥排便非常吃力,而她又使不出力气排,实在便不出来,便想用药物和其它办法来解决,但无济于事。
后来老弟弟试探着戴上塑料薄手套,用手伸入肛内轻轻把粪便抠出来,经过几次尝试非常成功,大便最后排出来,虽然气味难闻,但儿女们感到格外爽快。每当母亲大便一次结束后,我们脸上便出现一次笑容,为母亲顺利的排便而庆幸。
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儿女静静的守在母亲的身边,心中常泛起悲痛的情绪,不觉眼泪夺眶而出。大半辈子的苦水,临老落个疾病缠身,心里有太多的话儿要对您讲,可您什么也说不出来,想着想着,眼泪又止不住的流下来。
放心吧母亲,为儿女操劳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每个儿女都为这个家庭争了一份荣誉,我们几个兄弟姐妹,一定要团结紧紧的。
不让您在惦记我们。在卧床的二年零八个月里,尽心竭力的去护理好母亲。身上连一块褥疮都没有,病房内更是连一点异味都闻不到。给她用的“尿不湿”“内裤”等在大庆就用车运来多次,那是朴朴实实的纸业姚经理,亲自送货上门,保证她的需要。
吴培军、倪占彬大夫、油田总院的科室大夫,三天二头的便来家中,为母亲就诊,小区人看到这些事都称赞我们是孝子。
年8月11日上午9时32分,母亲在经历人生86年的岁月沧桑离开了我们。母亲的逝世,让儿女撕心裂肺,极度悲伤,放声大哭。人世间最大的悲痛莫过就是失去亲人的悲痛。
妈妈离开了我们,但那一盏“洋油灯”却永远的在我心中闪闪发光。作为儿女,永远不会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耳边也常常想起他(她)们的教诲。艰苦时期的生活,艰辛的付出,一步一步在人生的道路,永远铭记在脑海里。
作者简介
年7月1出生,年9月参加工作。
文化程度:中专、网名(家和万事兴),在企业中担任党支书记、厂长、团支部书记、政工等职、职称:经济师、政工师。在机关工作曾担任县经委生产科科长、经委干校、党校校长。县工商联副主任执委、秘书长。乡企局局长、党总支书记、县乡企委第一副主任。县总工会主席、党组书记。曾担任县人大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出席第五次市党代会代表。多次受县、市表彰、记功、奖励等。曾在针织厂工作期间创建了省级大庆式企业,嫩江地区先进党支部等荣誉。在酒厂工作期间与工程技术人员研制了“瓜香型”白酒。填补国内空白,发表在新华社国外新闻版。受到新产品开发奖励。
徐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