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对孙庆友老师的评价是“做事有规划的好老师”!我与孙老师从认识到相熟相知源自都爱好写作,并加入了“林甸县诗词协会”。他成了我诗词的启蒙老师,教会了我诗词的平仄和押韵,还有创作技法。遇到孙老师之后,我才知道:以前,我写的都是顺口溜,受到了朋友的赞赏和“医学才子”的美誉,是他们不太精通诗词和文学,当时,我还自傲的了不得。我是个理科生,要说文学细胞,可能有一些吧,只是爱好而已,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和锻炼,读读书而已。学完医后步入社会,职业的严谨让我对写东西很认真,曾写过一些关于医学的东西和社会见解,放在网上供大家品读。由于此种缘故,积攒了一点儿文化功底,写东西不费劲儿,要想写的特别专业,就难了。孙老师发现了我这一点,对我特别关照。也从他的作品中,了解到他的性格,他的出身,他的勤奋,他的认真和做人做事严谨的风格和观念特点。此举一例,我邀请他写一份《自传》,以便编入我撰稿编写的《平民文学资治通鉴青史》。不久,孙老师就回言探讨,此是一种什么题材的作品?打算怎么办?想到出书后的后果了吗?并提醒我:这可能是一种费力费钱不讨好的事儿,现在出书很“烧钱”,而购书读书的人却很少!
他做人做事总是先为别人考虑一下,给别人一点儿建议去思考。我想,除了他肯多年来给诗词协会学员免费讲课,作为一个热心肠,做事不讲报酬的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外,更体现了他的善良。他写的此文(《自传》部分)我读了,没怎么做修改,只做了些对当今普通读者来讲,不好理解时代背景的注释,我认为太好了!
我还想把这点沟通留在前言里,让读者们从孙老师的做事前的思维方式上学到点儿什么。对话如下:
化民你好!
酝酿了这么长时间,刚刚写出 部分。我打算写三部分:
一、自卑的压力或许是自强的动力。
二、机会不是等来的,更不是平等的。(这部分写受到的挫折)
三、苦于奉献,乐在其中。(这部分写舍与得的辩证关系,主要是诗协自愿为大家讲课)
我的评价与回复是一个字“好!”……。诗协的老前辈沈文生老人在
出身农民,家庭困难,辍学种地,当兵又几经调换岗位……这一次次的打击给我心头压上了一块重重的大石头。从此,总有那种自卑的意识在提示着我。可同时也提醒我必须自强不息,走自学之路。不能比别人做的差。文化低是弱项,但咱有力气,可以把其他工作做的更好。变压力为动力。弥补文化的差距,于是读书看报,毛主席著作“天天读”,写日记,做笔记。养成了爱学习的好习惯,从而使自己的文化水平有了不小的提高。
在部队生活了整整六年。入伍的时候老母亲就六十八岁了,能不想家吗,只能默默的在被窝里流泪。在退休后回忆中曾写有一首小诗:
青海湖中秋水白,钢枪紧握倚襟怀。
边关渐进一轮月,可是方从故里来?
六年的*旅生涯,让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能自强自立,有作为,敢担当的真正*人。不愧有人把部队称作是大学校,大熔炉。部队尤其能培养人在高度协调统一命令下,又有独自思考,独立作战精神的战士。
那时候没有“低调”这个词儿,本来我就比别人低。所以,少说多做,多思考,找技巧,活干好,才是道理。自强自立,不服输,遇事多思考,勤动脑的好习惯是在部队锻炼出来的,也使我享用一生。更为自己曾经是*人而骄傲和自豪。
第二部分机会不是等来的,更不是平等的
自卑感始终是我心中的一块石头,但也使我反思而得悟,做到自立、自强。
自从我复员后参加工作在磷肥厂六年,从工人、班长、厂通讯员、文秘员、团总支书记兼管民兵到*支部书记。年调到一工业科任团委书记,觉得工作需要我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所以年代职参加“电大”学习二年,年毕业。这是机会。
入学是要考试的34名学生中有13名成绩不及格,作为试听生参加电大班,而我是其中一个。毕业考试只允许一科不及格可以补考,二年学习十九科(四科开卷考试)我平均分数82.6分,全班第六名。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规律。可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人生课题。电大毕业后组织任我做*委宣传委员,后来做组织委员并且被县委组织部列为“后备干部”参加*校培训。
这期间有的好朋友举荐我到县委宣传部、组织部去任职,有的不止一次劝我,可我知道自己的基础薄加之没有家亲辅助和佑护,只凭实干是不行的。干不好连朋友的面子都卷了。更有甚者要我拿钱去“通融”弄个什么长干干,这种无能而卑鄙之举,违心我做不到。
机会不是没有,是我自愿放弃了。年科技干部下乡,优惠*策三条:一提职副局级干部;二是安排一名子女上班;三是往返路费全报销。局里 个就推荐我,可是因为孩子小,爱人也是领导岗位,实在安排不开,谢绝了组织和领导的好意。
常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感谢那些举荐我的好朋友,还有那些知才善用(虽然我不是人才)提携我的领导们。也时常感到愧疚,除了以干好工作的 成绩作为一种感恩和回报给组织和领导,别无厚礼。所以,在经委任职的20年时间里,先后获得各项荣誉:嫩江日报 通讯员、齐齐哈尔市 团干部、连续被县*府授予“记功”、“模范工作者”、“晋升一级工资”等多种奖励。我牢记那句话“宁让身受苦,莫叫脸发烧”的格言。机会不是等来的!
说实话,根据自己的性格是:喜静,好思考,有韧劲,要强,最适合研究技术专业,可是偏偏误打误撞地走上了“仕途”,做了一辈子“嫁衣裳”鞍前马后。心怀善良,不善言辞,嫉妒花言巧语,忠诚老实巴交,靠实干吃饭的人,不适合“宦海仕途”,现在回头晚矣。
但是,老实人吃亏,老实人常在。比起那些攀龙附凤,靠裙带关系而“提起来”的官职,而后果又不甚乐观的人,我心里安稳多了,睡觉也踏实。机会不平等,命运各有所归。古稀之年回忆起来,小诗题记:
新岁逢来致古稀,红尘逸事任由之。
酸甜酿作喉中味,苦累研成韵里诗。
明月常陪寻静好,雪花偶问惹神痴。
人生定力凭肝胆,富不高攀穷不欺。
有名言警句告诫:名禽择木而栖,名臣择君而伺。伴君如伴虎,古来有之,吾辈当记,后辈当鉴。
第三部分苦于奉献乐在其中
残年犹可舍幸得与君欢
引词:
阔论高腔岂圣贤,为君八赋鹧鸪天。神仙不在诗家册,佛祖非通律韵关。勤实践,莫浮闲。因词害意语寒酸。如能半句民心悦,何负红尘若许年?
退休后找点乐趣,或是圆青春时的一个梦想,是大多人的好做法。尤其是在人们心中诗词创作,是一项很高雅的事儿。学习诗词创作确实能启迪智慧,净化心灵,看淡功利,纵观历史,开阔眼界,陶冶情操。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弄通道里,修心养性,感悟人生,大有益处。
年3月9号由王少甫、袁景春、韩英年等七位退休老教师成立了“老友诗社”。还特意邀请了沈文生老先生,因他家住大庆市,当时身体染病住院,而未能参加。但沈老这些年来为诗协倾注了很多心血,他一直关心着诗协的发展,他老人家人品好,耿直较真,低调做人,认真做事,给予了诗友们很多鼓励和鞭策,诗友们都很尊重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视他为榜样,为他而荣耀。我加入诗社时只有十几个人,多是年龄长者,58岁的我是最年轻的,其中不乏有局级、副局级退休干部。在这个团体里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情与缘体现出来的那种和谐的气氛,多了互相之间的尊重。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吟诗偶得》岂敢吟诗费仄平,餐中枕上酝无声。得来佳句如珍宝,陶醉酣然第几觥。在诗词协会这个群体里我看到了“情”的凝聚力量。没有钱出书,大家就自筹,要去采风,大家就AA制。有车的出车,有人的找人,各施妙计。当然每个群体都离不开领头人,可是在诗协凡是有职务称谓的都是干活的。如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就连理事也一样。他们有职无权又无钱,还要干在先。这种“情”的凝聚力,在诗协中形成了和谐的氛围,推动着诗词队伍的良好发展。 我还看到了一个“缘”字,人人都懂得“珍惜眼前人”,相逢即是缘,相敬即是礼,相交就是情。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无论是在岗的还是退休的都注重人品的塑造和修养,在积极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为宣传县域经济,赞美家乡,歌颂祖国、歌颂*,而做出自己的贡献。朱义才主席提出“以人品塑诗品,以灵*铸诗*”的创作宗旨,这是关乎到思想价值取向的重要问题。所以,随着诗词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有许多年轻人加入进来,使得诗词协会空前活跃,兴隆。诗友们把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以及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完全融进了诗词的创作之中,使诗词协会这个群体里充满了正能量。虽然大家都做贡献,看得出来每个人都是出自于内心,出自于自愿,只讲付出不求索取。这也使我对“舍”与“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俗话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有付出才有回报,在诗词协会里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的良好风气影响和感化着周围的人们。同时,诗词的质量得到了跨越性的提升,诗友们的作品走出了县办的期刊,登上了全国各省级刊物乃至 的“中华诗词期刊”,并且屡屡获得市、省、 各种赛事的较高奖项。年义务领大家学习诗词知识的韩英年老师因年事已高,荣退故里。我就义不容辞地接替了这项义务。这也是我乐于做的事情,这一干就是八年。
我知道自己文化低,又是刚刚入门,在努力自学的同时网上搜来资料与大家交流学习诗词创作的基础知识。八年来系统地学习了王力的《诗词格律》、夏承焘、吴熊和的《读词常识》、吴丈蜀的《词学概说》和启功的《诗文声律论稿》等诗词名家谈四种“中华书局”出版。网上下载了刘坡公的《学诗百法》、《学词百法》等等。并且把学习诗词知识与分析诗友作品相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就这样在八年的学习中,我撰写了近30万字的学习交流稿。坚持边学习,边交流,边创作。查找资料备课都需要时间,虽然很辛苦,有时会到夜深,“孤灯伴秃笔”,但是,觉得有那么多新诗友是奔着学习诗词来的,总不能让他(她)们扫兴吧。更觉得自己应该为她(他)们做点什么,虽然累点,但值得。当看到他(她)们创作出成功的作品和获奖时,心里那高兴劲,真的是难以言表,好像那也是我的进步似的。这其中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尤其是编辑校对每年《泉城诗韵》年刊时,在审稿中细读诗友们的作品也学到了很多好的修辞方法,创意,构思技巧。所以,我更应该感谢的是我的诗友们。
施人玫瑰,手有余香。学人之长,补己之短。虽然我的功底很薄,大家都能怀有一颗包容心。好在大家一起探讨,共同切磋。
回顾这些感到对舍与得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理解和体会。
孔子说:“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人不容我是我无能,我不容人是我无量;人不助我是我无为,我不助人是我无善。”
人生就是舍与得的完美结合。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舍得微笑,得到的是友谊;
舍得宽容,得到的是大气;
舍得诚实,得到的是朋友;
舍得虚名,得到的是逍遥。
人生都在舍与得之间,学会放弃是一种智慧,所谓舍和得,虽然只在一念之间。心胸豁达,就会提的起,更能放得下。做人亦如此。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十几年的寻诗之路,虽然付出了很多,但在与诗友们的交往中结下的友谊使我终生难忘。他(她)们给予我的尊重和关心是我几十年工作经历中很少得到的,也是我一生中值得珍藏的最为宝贵的那份情意。所以,我值得为他(她)们做出一些付出。临江仙*答谢诗友老朽无才人又怪,平生幸遇良朋。相交莫逆见真诚。德高皆胜我,吾却愧殊荣岂敢余年怜弱体,誓当珍重躬耕。宁将热血祭诗盟。唯期钟爱者,金榜早题名。在学习古人的诗词中,我个人觉得,对人生感悟最深,最透彻的一首词是明朝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一切都在相对的运动中被历史淹没,被人们淡忘,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所以,净化心灵,感悟人生,善待自己,珍惜缘分,答好人生问卷是一生的必修课。自从加入诗词协会,慢慢地释怀了一些东西,不能说看破红尘,但最有感触的还是宦海仕途中的争权夺利,权钱交易的“暗箱操作”,还有那错综复杂的“裙带关系网”,等等,让你看不透,猜不到,摸不着,躲不开。愁是红尘险恶,恨是人心叵测。
一首拙作《望雪有思》
忽见苍穹落玉花,凭栏眺野忒豪奢。
人心岂可沾污垢,谁在红尘枉自嗟?
经历了那么多红尘风雨,总要感悟一下人生吧,给自己一个定位:
《新年古稀有寄》
新岁逢来致古稀,红尘逸事任由之。
酸甜酿作喉中味,苦累研成韵底诗。
明月常陪寻静好,雪花偶坠惹神痴。
人生定力凭肝胆,富不高攀穷不欺。
后来,诗词创作多以咏叹花草鱼虫,雪月风花之类。通过咏叹大自然的各种物像而抒发自己情感,释放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聆听鸟兽鱼虫之灵性,触摸花卉草木之枯荣,感悟风霜雨雪之变化,从而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感悟人生,感恩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
拙作《吟诗有悟二绝》
万象总牵情,灵感怦然意境生。
酌律拈诗如蘸血,填词寄调岂无声?
草木石金皆蕴性,鱼虫花鸟岂无情?
诗于妙处耽佳句,笔下惊雷若有声。
同时,在古诗词里领略前人的人生经典之作,了解民族文化灿烂辉煌,阅读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不朽篇章。以创作好诗词来讴歌祖国,歌颂*,赞美家乡,感叹伟大的文化复兴的新时代!
在一首诗歌中这样写到:我们的幸福生活,绝不是美丽的传说,追逐那梦想时刻,流淌出一首情歌。拥抱那旭日喷薄,笑看那夕阳流火。陶冶情操,心胸开阔。我们在诗的群落,就像那松柏枝头绿叶,春夏秋冬,永不褪色,苍翠婆娑……
回顾十三年的学诗历程,在县、市、省诗词协会领导的关怀和鼓励下,在诗友同仁的帮衬下, 的收获是诗友们的尊重、各级组织的认可,以及我的“自信”还有在诗词创作上取得的点点成绩。
十几年来,创作诗词作品余首。其中余首作品被收录《流韵五国城》、《北国龙吟》、《放歌凤凰山》、《中国诗词文库宝典.黑龙江卷》等十九部诗词专著;有余首作品在《泉城诗韵》、《大庆诗词》、《老年日报》、《北国诗风》、《怀化诗词》、《华夏诗潮》等十几种纸刊以及“林甸往事”、“大庆诗词学会”、“大美龙江网”、“小草青青诗社”、“*旅原创文学”、“小楼听雨”、“醉月诗苑”、“微诗词”等三十几家网上平台发表。
感谢十几年诗友们的帮衬和鼓励,我才有了些许的进步。《吟雪》有句诗言:“莫道冰心无觅处,山花依旧认春泥。”而下诗责是我的内心之作。
《感怀》
无才未敢比江郎,羞怯词穷赧凑章。
对镜方知人易老,偷闲放牧好时光。
关于我的诗词小集《边荒犁痕》立意的思路:一是纪念意义。我出生地叫“开荒户屯”,其中有个“荒”字;二是比喻。别人都已经是有多年的创作经验了,他们的诗词园地,应该是沃土良田。而我才刚刚着犁,起步垦荒,初留印痕;三是低调谦虚点有好处。本来就是农村出身,文化又不高,还非要玩诗词高雅的。从这一点出发,所以在起网名时也同样考虑到快步入古稀的一个小老头,叫“犁翁”还是比较合适。
,寄拙作两首愿与诗友同仁共勉:
《吟诗得句》
蘸血潜心句未华,俗言拙笔乱涂鸦。
从来不比江郎好,解甲时闲补落差。
《鹧鸪天》
必晓诗无定法艰,
为君十赋鹧鸪天。
情真意切成章易,
语出惊人甄字难。
凭正气,扼谣传。
弘扬国粹任双肩。
评抨腐恶风操好,
虽做草根不汗颜。
年5月18日21点草成搁笔
作者简介:邱化民,男,字“显德”,笔名“平民”,号“一米阳光秋”,又名“平民尚书”。年02月出生,无*派人士,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主任医师,曾历任预防保健科副主任(兼任),科教科主任(兼任),曾荣获“大庆市疾病预防控制先进个人”。目前为黑龙江省诗词协会、大庆市诗词协会会员、林甸县诗词协会理事;林甸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网络公众平台;部分文章诗稿被《乡愁故乡记忆》、《故乡深处》、《中华民间实力诗人鉴赏》、《华夏诗潮》等书籍期刊,以及当地诗刊《泉乡放歌》、《泉城诗韵》……等收录。另有作品:《医界——蜕变》、《平民文学资治通鉴——青史》(在编)……。信守格言:承古纳新,医者仁心;登山不落他人后,做事肯为天下先。佐证照片
林甸往事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