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往事ll张德文我经历的大饥荒大饥饿年

北京一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我有一个难以改变的习惯,就是碗里不剩饭,一定要吃的干干净净。每当看到别人把半碗饭或者咬了一口的馒头扔进垃圾桶,就感到这是败家之举。追溯起来,这个习惯源于儿时,源于五十多年前那个大饥荒大饥饿的年代----年冬和年春。在网上有这样一段文字: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全国发生大饥荒,名曰三年自然灾害,实际上是人祸,是大跃进中的大锅饭,大浪费,加上高征收农业税,苏联老大哥逼债,以及浮夸风等造成的。竭泽而渔的粮食征购——年入冬,国家大规模地进行粮食征购,原因是自下而上的干部吹牛皮,说粮食的亩产多高多高,国家信以为真,就下达了很高的收粮指标。结果吹牛皮的干部们傻眼了,因为所有的粮食都卖掉也完不成指标。于是为了自圆其说,为了完成任务,把分给社员们一年的口粮也强行收回来去顶任务。因为大家都是曾经挨过饿的人,谁也不愿意把维持生命的“口粮”交出去,就纷纷藏起来不交。于是大队小队的干部们就采取强硬的手段,挨家挨户地去“翻”粮,就是把社员们藏匿的粮食“搜”出来交公。那时候已经进入数九隆冬。我们屯的一个叫周家龙的干部,执行上级指示非常坚决。他领着一帮人开始“翻”,有几家藏在门前柴草垛里的粮食被“翻”出来强行拉走了,于是其他人家就赶紧把柴草垛的粮食弄回来藏到屋子里。那时候每两家住三间房,各为一件半,中间的一间两家的锅灶和走路用,两边各剩下一间住人,实在无处可藏。于是在第二天的“翻”粮行动中全被搜出来:有的从土豆窖里被搜出,有的从箱子柜子里被搜出,有的从炕洞子里被搜出,有的从墙角的土坑里被搜出来,当然我家也未能幸免。生产队干部们高兴了,可社员们却满腔仇恨,心疼的泪水在流……是的,大饥饿从此开始了……新“发明”的淀粉——由于竭泽而渔的粮食征购,仅存的一点粮食很快就吃光了,于是解放以来林甸最为饥饿的一年开始了。没有粮食吃怎么办?于是外地传来了新方法,可以吃苞米的叶子。这些东西平时都是扔在院子里用来烧火用的,人怎么吃呢?于是生产队先行实验:把这些玉米皮子放到一个大锅里,加入火碱进行熬煮,捞出来再用石头碾子压碎,然后用麻包过滤,把太长没有碾压碎的筛除掉,然后进行沉淀、压包,深褐色的淀粉就成形了。看上去如褐色的豆腐,放到嘴里却十分的难吃。多年以后有人做过实验,把这样的东西给猪吃,猪闻闻就走开了。但人们当时实在饿急了,能填饱肚子就是好东西呀!于是社员们纷纷效仿这个办法熬制淀粉,很快全队的玉米皮子被人们吃的一干二净。怎么办?后来父亲受玉米皮子的启发,想到了玉米瓤子。于是把取暖用的玉米瓤子进行熬煮、碾压、过滤、压包,制造出了“玉米瓤子”淀粉,但是口感远远不如玉米叶子的好吃。记得吃玉米瓤子淀粉的时候,我很是向往玉米皮子的淀粉,但是没有了……再后来玉米瓤子也吃没了,人们又想到了吃黄豆杆。黄豆杆的更难吃,简直难以下咽,于是我又向往吃玉米瓤子的淀粉了……当时我家用玉米瓤子做了许多淀粉,并且有了一点结余,父母就送给没有能力做淀粉的鲁尚城一家人吃。据说鲁尚城一家是从全胜那边搬过来的,原想能在这里生活的好些,但结果一样没有吃的。不久鲁尚城就被饿死了,他的老婆领着孩子也不知去了哪里……因为天寒地冻无法刨墓坑,就用“刹车板子”钉了个简易的棺材扔进一个枯井里。据说若干年以后,鲁尚城附到一位周老太太身上大哭,说他在枯井里,身子用水泡着很难受,让把他弄出来……上了锁的碾子——因为各家各户被翻过粮食,所以谁家再有粮食就是“犯法”,一旦发现就得没收。但是翻粮终归是不彻底的,有的人东掖西藏想了各种办法还是留下了一点点,因此就在晚上偷偷去碾子房把粮食碾碎回来掺着淀粉吃,生产队的干部们发现后就赶紧追查,可谁也不承认,一气之下,干部们干脆把石头碾子用铁链子锁上了。现在想一想,这些人真是太缺德,太没有人性了。为了查出谁家还有藏匿的粮食,周家龙等干部们突发奇想,碾子被锁上了,人们就得吃囫囵粮食,囫囵粮食消化不了,大便就能看出来。于是就偷偷跑到各家各户的茅厕去看人家的大便。这么一来,吃了粮食的人也不敢在自家厕所方便了,大便的时候就在夜里,或跑到隐蔽的地方,或跑到离自己家远的地方,或者完事用积雪埋起来。小孩子冬天太冷不能远走,就赶紧让狗吃掉或者趁没人的时候扔的远远的。这么一来,干部们真的傻眼了,眼巴巴看着粪便不知是谁家的人拉的……秤砣和铁块子有了新用途——碾子被上了锁,吃囫囵粮食终究不是办法,尤其玉米粒很难煮,于是家家户户就偷偷找个铁块子一粒一粒地砸。虽然家家都砸,但却像做贼一样,互相隐瞒。为了不让别人知道,门外都有个站岗放哨的,砸粮食的人也做好随时掩藏的准备,一有风吹草动,放哨的人一个信号,家里人就迅速行动,装做没事一样。父亲不知道用什么办法藏起了一袋玉米,成了我家的救命粮。为了粉粹玉米粒,就用一个大秤砣和一块空心的长方形铁块子砸,一次只能砸两三粒,砸成两三半,用锅煮熟,再掺到淀粉里一起吃。至今我还清晰记得砸玉米粒的场景,真是提心吊胆,如做贼一般!记得有一段时间父亲不知在哪里弄来了一面袋子草籽,可能是八队老高家或者是七队王文学家给的,妈妈把草籽用锅炒熟,闻起来特别香,于是我们这些五六岁、六七岁的孩子就大把大把地吃,但这些东西在肚子里根本不消化,凝结成块,大便时拉不出来,憋得嗷嗷直叫,于是父亲就用一根细铁丝儿给我们一点点往外扣……还记得老高家和王文学给我们一些救命粮,我们一家非常感激,直到我长大以后见了他们二位都感到特别亲近。若干年后我在第四中学任教导处主任时,王文学的长子王强求我安排孩子到城里读书,在学校规定不允许的情况下,我二话没说就违规安排了,高家的孙女也是这种情况,我都做了安排,而且帮助解决吃住的问题。这都是后话了。死静的村庄——由于长期的饥饿,由于没有了希望,当初来东北垦荒的人们动摇了,开始准备逃回山东。于是,家禽遭到了灭顶之灾,不长时间,全屯子的鸡鸭鹅狗猪全部被宰杀。从此,整个屯子没有了鸡鸣,没有了狗叫,能看到的只有无精打采的人,听到的只有孩子们饥饿的哭声……当时我家喂了两条狗,一条是非常聪明的“巴儿狗”,长得不大,很通人气。它有时饿的不行,就趴在地上不动,有时哀求似地抬起头朝着人叫几声。人都没有吃的,哪有吃的给它呢?后来,它仿佛知道人也在挨饿,不会有吃的给它了,干脆叫也不叫一声,趴在柴禾堆上一动不动,忍受着饥饿的折磨……妈妈看它饿的可怜,说:“它是饿的肚子发烧,不能动了。别叫它跟着活受罪了!”但是,我们都很喜欢这个巴儿狗,怎么忍心勒死它呢?但是为了它不跟着我们活受罪,哥哥们只好含着眼泪把它吊上了房梁……记得那时候我有六七岁,整天抱着一个大瓢哭,因为我知道这个大瓢以前是专门舀粮食用的,好像拿着这个大瓢就能变出粮食来,结果每次去看总是空的,于是就拿着这个空瓢哭个不停。再就是肚子饿了就哭着跟在妈妈身后要饭吃,好像妈妈能变出吃的来。那时候怎么能知道,孩子的这种哭声会撕裂母亲的心呀!有一天我去生产队的碾子房,可能那里曾经是出粮食的地方吸引了我,突然发现风车(用来吹粮食壳或者皮子的工具)的风扇轮子下边有一点点面粉,其实就是谷糠和尘土,我如获至宝,用手一点点弄出来,捧回家,然后让妈妈用水拌了拌,在锅里烙成了一块小饼。我吃着这块小饼,是那样香甜,用“喷喷香”、“满口香”这样的词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正是这样的香甜,深深印记在我的脑海里,即使在这以后的五六十年里,吃过各种各样的饭菜,包括许多高档的山珍海味、北京烤鸭,但都没有留下那么深的印象,唯有这块用糠土烙成的小饼,香味萦绕不绝,至今不忘……终于,人们不安心等死了,都在偷偷准备逃走,逃回老家山东。人们开始进行家具大甩卖,那些原来看上去不错的桌子、椅子、柜子等等,只要给点钱就卖,但是人心惶惶,人心不定,谁都难料自己的未来,谁还能买这些家具呢?有的只好扔弃了……待杀光卖光之后,“逃跑”开始了,其实这种逃跑就是逃回老家山东。逃跑都是偷偷摸摸进行的,常常是昨晚还看见那家的人进进出出,可到了早晨就是室空人去,都是趁着夜半人静的时候悄悄离开的。大家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生产队的干部们不让逃。有一次杜兆祥一家早晨出走被干部们发现了,硬是被他们“截”了回来,没办法,杜家只好选了一个晚上逃回了山东。不久,全屯子“逃”的十室九空,就连当时截人不让走的队干部周家龙也逃跑了,我们这个四五十户的屯子——福发12号,后来只剩下十来户人家没走,我们是其中的一家。当时全屯子十分的寂静,那是严冬的寂静,那是死一般的寂静,当你走进12号这个当初热闹的屯子,很难想象还有人活着……治疗浮肿的“灵丹”来了——长期的饥饿加上用火碱熬制的淀粉摧残着每一个人,渐渐人们的脸上、手上、身上浮肿起来,——人的内脏器官有了问题,再后来走路都费劲了,只好半死不活地躺在炕上。真是一家一家挣扎着,残喘着,等待死亡的来临……大概在年末的一天,据说是城里的一男一女来到我们屯子,他们衣装整洁,背着兜子,挨家挨户地走访。人们以为是什么大夫或者是什么人,也没有人理睬他们。后来才知道他们是上级派来调查情况的,看看是真挨饿还是假挨饿。他们走后不久,上级就按每家每户的人口送来了一小包一小包治疗“浮肿”的药粉,让每个人用开水冲着喝,一天三次。记得我们迫不及待小心翼翼地把药粉放到碗里,用开水冲开的时候,一股香喷喷的黄豆味扑面而来,十分地诱人!原来这些药粉都是磨碎磨细的黄豆面儿。不要小看这一小包的黄豆粉,当时不知道救了多少人的命性命!救济终于粮来了——大概在年春节前夕,救济粮来了!在人们成批倒在炕上只有呻吟的时候,在人们饥饿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的时候,国家的救济粮来了!开始,我们每人每天得到二两的粮食,不久又增加到每人每天半斤的粮食。大家看到这些久违的粮食,高兴啊,感动呀,——我们饿不死了,我们能活下来了!人们舍不得大口大口吃这些比金子还贵重的粮食,都小心翼翼地磨成粉,然后掺到黄豆秸淀粉里做成黑黢黢的干粮。我记得吃着这些黑黢黢的干粮时,是那样的好吃,就给妈妈说:“以后咱们家天天吃这样的干粮多好呀!”妈妈说:“以后咱们吃的干粮呀,一点淀粉都不掺!”“真的真的!”我高兴地简直不敢相信这些话是真的。这里应该插叙一段福发大队党支部书记傅万才的话,是年初我在大队任团总支书记时给我讲的:当时我是大队书记,全大队的人没有粮食吃,有的人饿死了,在这种情况下,上级还催我们上缴粮食。咱们大队李树森的哥哥从部队回家探亲,他当时在部队是营级干部,看到这种情况非常气愤,于是和我商量写封信给周总理,我同意了。他回到部队,以“军件”寄给了出去。不久,这封信由中央转到地委,地委书记急忙赶到了县委,县委书记着了慌,就和他乘吉部车来到大队,询问我写信的前前后后情况,询问我信中反映的情况是否属实,还怪罪我不该给中央写信。因为我反映的情况实实在在,对中央没说半句假话,当然我不怕他,和县委书记吵了起来。最后他让我一起去巡查全大队的情况。走到全胜的时候(当时全胜是福发的一个屯),屯子里静悄悄的,连烟筒都不冒烟,大街上摆着几口棺材。地委书记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我如实地说:“饿死的!”又问:“为什么不埋掉?”我说:“人饿的走路都走不成溜了,哪有力气挖坑!”他下了车,走进一家,一看,全家人都直挺挺地躺在炕上,饥饿、胖肿的不能动了……地委书记没有说什么,走出门责问县委书记:“为什么不报告?为什么还要征购粮食?”县委书记被审判似地地头不语。我说走吧,再去看看其他生产队。地委书记摆摆手:“不看了,你反映的情况属实!”转身对县委书记说:“马上发救济粮!”县委书记说:“粮食都上交了,县粮库没粮!”地委书记说:“把城里居民的供应粮调出一部分应急,其它的到地区去拉!”从此,全县的救济粮下来了。幸福的春节可怕的春节——不久到了春节。救济粮之后,上级又调来了白面、大米,可能还有蔬菜。这对于长期不见粮食的饥民来说,是天大的喜事啊,那种兴奋的心情是难以用笔来描述的,也是现代人无法感受到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记得春节那天晚上,我们全家人在煤油灯下吃着没有淀粉的饭,吃着久违的菜,而且还有点肉,那才叫真正“过年”的感觉呀!记得当时弟弟德武只有4岁,见到这样多好吃的就吃起来没完,小肚子吃的鼓鼓的,圆圆的,撑得嗷嗷直叫不能睡觉,父亲就赶紧把他弄起来,在炕上回地“溜”,通过不停运动促进胃肠的消化……春节第二天开始,就陆陆续续传来了一些可怕的消息:春节晚上哪里哪里的老头撑死了,哪里哪里的小孩子撑死了,谁家的人撑得走不了路了,要不“溜”的紧就撑死了等等,使幸福的春节变成了一些人“要命”的春节。现在听起来仿佛是笑话,但这些都是真的,也是必然会出现的结果,因为人们长期不吃粮食,长期吃有火碱的淀粉,肠胃也“瘦”的薄薄一层了,突然吃了这么多,怎么能不撑破胃肠呢?救命的冻土豆——每天半斤粮食对现代人来说已经够用了,因为蔬菜多,副食多,肚子里的脂肪油水多,但对当时长期饥饿的人来说,半斤粮食不够一顿吃的,用当时的话说,还不够塞牙缝的。所以,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寻找“吃”的来源。有一天,二哥张德生发现了地里有冻土豆。所谓冻土豆就是秋收的时候没收干净,落在土里的土豆,正常到春天化冻时就自然烂掉了。于是人们拿着洋镐、铁锨等工具到冰冻三尺的地里去刨,一点一点地刨开冻土去翻找残存的土豆,说来也怪,那年的冻土豆真不少,几个人劳累一天能“溜”半麻袋的土豆。(现在想来,这大概是集体大锅饭的原因,秋收的时候人们认为不是自己家的,捡多捡少一个样,所以只捡表面的,不管土里埋的,所以才有了如此多的冻土豆)。在那吃玉米皮、玉米瓤、黄豆杆淀粉的年月里,能吃上这样货真价实的冻土豆实在是一件幸事,够得上“美食”之称!我家二哥、三哥、父亲他们整天去“溜”土豆,家里的伙食有了很大改善。慢慢地附近的土豆地翻遍了,冻土豆“溜”光了,哥哥们就背着麻袋,扛着镐头和屯子的人去其他地方溜,有时候跑出四五十里地里,在我的印象中好像还去过红旗公社的银光畜牧场,离我家就有70多里。再后来,冻土豆“溜”没有了,人们又发现了白菜疙瘩,就是秋天收白菜的时候,留在地里的白菜根。就是这样,人们在千方百计寻找所有能吃的东西,顽强地与饥饿抗争着,与严寒抗争着。回想起来,人的生命,我们一家人的生命竟然是这样地顽强,我们都幸运地活了下来……春天来了,我们有了希望——经过整整一个冬天的饥饿,在上级救济粮的帮助下,我们活下来,迎来了东北迟到的春天。进入五月份,随着强劲的春风,树叶绿了,小草们探出了头,渐渐地野菜长出来了:婆婆丁、青末菜、猪毛菜、车轱辘菜、灰灰菜……在茫茫的草甸子上,除了五颜六色的野花,还有野韭菜,野山棒,小雨过后还有取之不尽的“野草耳”,南方称为“地皮菜”。春天的葱茏告诉人们:我们死不了了!我们活过来了!活过来了!作者:张德文:曾任林甸县教育局长,目前退休生活在北京。

林甸往事公众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gzhounongzhonga.com/ylss/56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