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31日,医院急诊外科的汪英亮医师接诊一名9岁男童,该患者自述近期肛周不适,反复疼痛刺痒。肛诊时发现肛门口有十余条长约1.5cm白色条形虫向外蠕动爬出。经诊断,这种病例为较为罕见的蛲虫感染。
据介绍,蛲虫又叫白线虫,是一种短而细的白色小虫。分为雌雄,雌虫较大约8-13mm,雄虫2-5mm。一般寄生于盲肠、结肠及回肠下端,有时也可以上行到胃、食道等处。医生猜测,患病儿童可能是因为有感染性虫卵经口进入人体,虫卵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发育成成虫。患蛲虫病的小儿是本病的传染源,患了蛲虫病的小儿在虫体移行至肛门及会阴处产卵时,可引起局部湿疹及奇痒,常因搔破局部导致发炎,蛲虫可以爬至女孩的尿道口刺激局部,引起尿频、尿痛等症状,也可引起阴道炎,另外,由于蛲虫对肠壁的刺激和轻度损害,患儿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甚至腹痛腹泻。患儿还如果长期得不到治疗,对小儿的身体及智力发育均有影响。
“蛲虫病的治疗相对简单,有多种药物可供选择,如驱蛔灵、扑蛲灵、龙胆紫片、肠虫清等。”汪英亮介绍说,蛲虫的生命周期只有1-2个月,不经治疗也可自愈,但蛲虫发育过程简单,小儿极其容易重复感染,因此预防再感染是关键。搞好个人卫生是预防蛲虫病的主要方法,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不咬手指、勤换衣裤、被褥,必要时患儿换下的衣裤可煮沸消毒。
文字:大连晚报记者祝福
编辑:湘烨
美编:王蕊
校对:曾祥俊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权,请留言,我们将及时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