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建党百年日,
文学园地展新姿。
欢聚一堂话诗情,
惟愿家乡腾飞时。
3月12日,林甸土生土长的文友们带着一颗颗感恩的心和一丝丝敬畏的情,走进文化的圣殿——林甸图书馆,50多位文学爱好者分享和聆听了4位家乡黑土地的作者畅叙家乡、礼赞林甸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在座每位文学爱好者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和极大地震撼。
泉乡林甸人真的了不起,家乡贫瘠的盐碱地真的很神奇。
新作品发布场景非凡感人,潜心用笔致力文学创作的家乡文学爱好者,在年春回大地,充满勃勃生机的时节,将一部部沾满家乡泥土气息和历史与文化情怀的文(诗)集,又一次与读者见面。
文集出版可喜可贺,诗文心力功不可没。陈良的《往事漫忆》、巨长业的《湿地江湖不了情》、张子龙的《故土心声》以及已故的林甸籍作家赵成华先生的遗作续诗集《春的足音》等,作者和遗作的代表者,都讲述了创作的艰辛和创作背后的故事。他们带着作品,带着情怀,娓娓道来,令人感慨、感怀和感动。
陈良讲述《往事漫忆》创作经历时激动地说,他写的这部书是为了却家乡一位九旬老者的心愿,这位老者就是曾在家乡林甸花园乡工作和生活的亓宗岱同志。
陈良老师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实地考察老人家曾战斗、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与老人面对面采访,翻阅大量的史实资料,集结长达26万字长卷,对亓宗岱家事回忆、从军抗战记忆、垦荒漫忆等进行了详述,文字荡涤心扉,故事荡气回肠。
正像县作协主席董谦在给这本书序中所言那样,《往事漫忆》的付梓出版,产生了两个伟大光辉人物,一位年近九十高龄的老人能够把自己的经历如数家珍地讲出来,一位年近七十的古稀长者能够还原本真写出来,这是多么的不容易,这又是多么地了不起,我听了故事,读了“回忆”,为之敬佩和动容。
巨长业老人家也是七十多岁的长者,按理说这把年纪,儿孙满堂,吃喝不愁,老伴相伴,衣食无忧,晚年生活幸福无比。可是,他基于对曾经工作和生活的家乡西苇塘,扎龙大湿地的情怀,始终魂牵梦绕着他的心绪和思绪。
于是,拿起他那“笨拙”的笔,去回忆、去抒发、去描美家乡大湿地人和事,故事形象逼真,情感生动唯美,景色大炫大美。
巨老的这部《湿地江湖不了情》既是湿地一个个邻里邻亲的情感对话和交融,又是湿地深处一幅幅隽永秀美的风景图和赋有灵动神采的观光画。耐看,更耐人回味无穷。
张子龙编撰的文集,洋洋洒洒少说也有三四十万字。他起了个书名叫《故土心声》,我调侃子龙大哥他的这个书名——《故土心声》就是“土砬卡”想你了。
这本集子带有一股浓浓的乡土味道,篇篇“小文”接足着地气,他描写的花儿、草儿都是早上迎着朝阳带着露珠这样的,鲜灵灵的、脆生生的。
写的树木、河沟、村庄、大地是原生态的,不用刻意修饰形容雕琢那种的,一切在他眼中都是鲜活的,有灵气的,像从大河一出水捞出来的“大鲫瓜”似的,打着挺儿,直蹦儿的。一切又都是那样源于他对大自然的爱和对自己融入大美的火热生活地情感表达。
赵成华同志是土生土长的家乡林甸人,在林甸企政界工作多年,且很早就走上领导岗位。正是由于才华出众,品行超人,被荣调齐齐哈尔市政府办公厅担任重要领导职务,领导有方,功绩卓著。
同时,生前喜爱诗文,写了并发表好多既精彩又有分量的诗文,也曾出版的诗集和专著,名气久远。《春的足音》续集出版于今年,也就是刚刚过去年元月,是成华病逝两年后,家人了却成华他生前诗文出版续集的遗愿。
这也像他的女儿赵天虹在诗集后记中说的那样,诗文续集的出版,是对爸爸最好也最深切地怀念,爸爸留下的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给女儿启迪、智慧,让女儿勇敢、坚强,也给家乡林甸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家园留下难得的一份厚重瑰宝,激励着家乡林甸人为改变家乡、建设家乡,幸福家乡,不断奋勇前行。
一卷卷文集、一部部诗作,都是那样的感人至深的厚重历史,也称礼赞家乡林甸的鸿篇巨制。
林甸走过百年的风雨历程,林甸经历世纪的沧桑巨变,与伟大的祖国的昌盛同频共振,和伟大的党成立百年跌宕奋进,扬帆同道,将走向新时代、新纪元、再创新辉煌。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站在“两个百年”赓(geng)续奋斗的交汇点上,我们作协会员都
要有责任与担当,俯下身来、大力弘扬“三牛”精神(拓荒牛、孺子牛、老黄牛),发挥好“四力”作用(眼力、脑力、脚力、笔力),走向基层百姓,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火热的生活。
发扬我们伟大的党谱系中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和“诚信、包容、实干、自强的”林甸精神,用我们有温度、有情怀、有自信、有力量的笔,书写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向庆祝建党百年华诞献上一份厚礼。
作者:于府君,林甸人。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爱好“码字”、手机摄影、轮滑运动等。
林甸往事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