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大庆读本middot文化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为人类持续发展等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小拉哈白金宝文化——确立了大庆作为松嫩平原地区古代文明中心的独特地位

处遗址遗迹和件(套)可移动文物——讲述着这座英雄城市之下的那一片神奇的土地

日报记者白玉兰文/摄

1

采访至第八天,我拨通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金昌柱教授的电话。

——这里,必须加注一段说明:请读者注意这个时间点:采访至第八天!是的,正所谓“人类其实还非常无知,连对自己文明的关键部位也完全茫然”,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近30年了,我一直以为我认识她……直到今天,我才以一个媒体人的角色,因为“大庆文脉”这样一个主题,被动地深入认识她,因此历经一次从无知无畏到有知有畏的深刻经历。终于在第八天,我才把电话拨过去,因为我知道,此时我才能听得进去,此时我才可能略微听得懂专家对我生活的这块土地的解读:揭示本源,捋清文脉,于我们个人来说还隔着万里路程,这也是本期读本走近大庆文博人的目的所在——

以下是金昌柱教授“古老的草原猛犸象起源地是在中国,它们生存的年代大约在万年到万年前,是在中国的泥河湾。差不多80万年前的时候,它们开始向欧洲迁徙,在西伯利亚扩散。又是因为气候的波动,大约在五万年前,草原猛犸象回家了,重回故里,往故乡走,回到中国。“它们回家后途经的第一站,就是到现在的大庆这个区域!以大庆及大庆周边区域为活动的最密集区。“再就是最早出现在非洲的真猛犸象,大约在5万年前迁徙到中国东北松嫩平原,最后形成世界罕见的大的动物群,也就是说种群扩散(繁育)的过程,是在大庆(及周边区域)发生的。“……在一万年前的时候,它们又开始扩散和迁徙,最后从地球上消失,因此中科院和国际上的专家还有一个定义,就是黑龙江大庆及周边区域是猛犸象的最后家园……“它们在最后的家园里最终留下的,是地球上第四纪期间覆盖陆地面积最广的哺乳动物群化石,成为世界生物史上的奇迹,这是这座举世闻名的石油城对世界的又一大贡献——”采访的第九天,上午九时半,窗外是明亮而流动的阳光。我又拨通云南大学高原湖泊生态与治理研究院张虎才教授的电话,他主要从事湖泊生态与环境演化、气候变化与动物群和人类演化关系研究——“……东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地方,在大庆及整个松辽盆地都保存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动物群,大概有四十多种动物同时存在。“东北第四纪古动物化石,可能是研究动物演化及后期人类演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证。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大概六万年到两万三千年左右的这个时期,是气候变化和生物演化的关键时期。……“我们曾经做过很深入的研究。大约在一万一千年前,原始牛(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群中的成员)开始被人类驯化和管理,这是目前世界上最直接的、有人类早期对原始牛管理或者是驯化的证据。现在,我手上就有这样的标本……”“这个标本是东北地区出土的?”“对,就在东北,在大庆的肇源!”“那么,这是可以佐证的,在大庆这块土地上,一万一千年前就有人类!”(以上两位专家的解读,选取的是片段,较详实的内容将在后文呈现。)追寻中华五千年文化是每个考古人的信仰!考古,隐藏着的深意,就是寻根和求真。寻找的根,是民族文化的根,求的真,是历史的真。当一座城市因此吸引了这样一群求真者,当一群国内外顶尖的权威专家把探索的目光从别处转来,落在这里,这是一座城市的尊严所在!年8月,中秋时节。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大庆市人民政府主办,原大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现大庆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大庆市博物馆承办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在大庆召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大庆博物馆作为国内首家以东北第四纪古动物与古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专业性收藏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种属最全、数量最多、品质最好的博物馆之一,填补了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系统收藏的空白,为人类持续发展等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年,大庆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确定了未来三年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研究项目战略合作意向……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文物局将“东北第四纪古生物化石保护项目”设立于大庆博物馆,建成了“东北第四纪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中心”……大庆厚重的历史底蕴从地下走到地上,走向世界……

2

“是什么吸引你们来大庆?”“在吉大读过书的(考古学专业学生),都知道大庆的白金宝遗址。就是凭这第一印象!”谢浩的回答,令我一震!人们都知道这座闻名于世的石油城,很少听到这样确定无疑的答案——被这里的历史文化,吸引而来!谢浩,80后,老家在江苏,媳妇梁娜老家在长春,夫妻双双从吉林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来到大庆市博物馆工作。谢浩的具体工作是考古调查和遗址保护。“一个考古人,对一座城市的认识,是怎样的呢?”我问。“做考古的人,走在一座城市里,目光、心情,都不太一样。我们出门,看到沟沟坎坎,哪儿破土了、挖沟了,总要去看看有没有遗存暴露出来……”“这是一座既老又新的城市,石油很深,文化很近,文物就在我们的脚底下,风都能把它们(文物)吹出来……”工作之余,谢浩与梁娜小两口的“休闲”时光,是去野外踏查。后来他们的孩子出生,谢浩一个人,经常徒步几十公里沿江调查……谢浩在做嫩江流域细石器加工工艺复原工作——常把自己想象为古代先民,以先民的思维和当时的生存条件,研究先民打制石器的技术产生过程。他认为,嫩江流域细石器是研究大庆地区古人类最好的切入点。史红也是一名80后,他在市博物馆保管部工作。他保管的库房特殊——五万余件文物。“看似是跟‘物’打交道,在别人看来比较枯燥,其实不然。”史红笑。“每天出入库,给她们落户、建档,给她们标注年代、尺寸、重量,起名……”谢浩、史红他们是大庆新一代文博人!沿着他们的身影向前望——望见了几代大庆文博人——刘锋彤、杨惠钦、赵守志、唐国文、张少杰、张凤礼、颜祥林及各区县文博人……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始,大庆才成立文物管理站——“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什么是文物,为迎接普查,组成一支21人的队伍,两顶帐篷,两架照相机,两把猎枪,步话机挂在树上……晚上,整个16毫米的放映机放幻灯片,动员大伙看,让当地百姓知道这个事……宣传保护文物……”认知初始,懵懂、摸索,试图唤醒洪荒,唤醒沉睡的文明——

3

“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余秋雨在《中国文脉》中说。截至目前,大庆成为黑龙江省文物遗址数量较多的城市。处不可移动文物星阵一样满布大庆这片土地,件(套)可移动文物如满天星斗,大庆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初步形成——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一直到秦、汉、唐、辽金、元明清历代,直到近现代革命、工业文明遗存,在这片土地上凝练出壮阔的文化气象……终成大庆文脉!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会议提出要求“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并要求“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11月13日,大庆市委书记韩立华在市委常委会上强调: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抓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加强考古成果传播,推动全市文物考古工作迈上新台阶。本期读本选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定。采访期间,恰逢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召开全年工作总结会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冬在会上说——“考古是在寻找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那些丢失的记忆。它对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特别是像我们大庆这样的年轻城市、英雄城市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的文物考古工作就是要捋清城市脉络,展示城市文明。”“在大庆这块土地上,有着生生不息的文明传承。从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早铁到辽金明清,从古化石、古作坊、古战场到近现代遗存,历史的点点光芒,都在不断地确立大庆作为松嫩平原地区古代文明中心的独特地位,都在向世人昭示大庆地区创造了世界生物史的奇迹,并为研究人类持续发展作出贡献。”采访时,王冬说:“经过几代大庆文博人的孜孜探索,大庆地区考古学文化体系已初步形成,但要做到以文赋能,担振兴使命,我们还要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持续加大对这片土地所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和阐释工作的力度,让这些文化遗产都有尊严地成为促进大庆发展的人文精神力量,进一步增强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足迹:大庆几代文博人走过的历程

文化遗产的文化提醒

日报记者白玉兰/文裴颜双/摄

年《人民日报》刊发报道:新华社哈尔滨一九七四年四月十四日电,黑龙江省肇源县三站人民公社社员平整土地时,在距离地面五米处发现了一具较完整的古代猛犸象骨架化石……这在我国是首次发现。猛犸象是一种灭绝了的古代象,过去在我国东北和内蒙古等地虽曾发现过这种象的化石,但大多数是零散的牙齿和部分下颌骨及四肢骨,从未发现过这样完整的猛犸象骨架化石,此次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第四纪古生物研究的内容,而且为研究松嫩平原一带第四纪晚期的地层、古生物、古气象、古地理等提供了新的实物根据。

时间到了年,当时国内各大媒体又聚焦黑龙江大庆肇源,当时的报道内容为:“年5月13日,在嫩江下游左岸,大庆肇源新站镇东郊出土我国第一具完整的水牛化石骨架,经过鉴定为‘王氏水牛’,由于王氏水牛是我国北方已灭绝的一种地方性动物,如此完整的水牛化石在国内外尚未有报道,因而它也很可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具较完整的王氏水牛化石架。”

于今,在肇源县博物馆及市博物馆,依然能找到以上报道的报纸原版。但在当时,人们对此尚处于无觉的状态。这里的人们不知道,早在年,我国就开始了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而那时,中国石油地质队员刚刚踏上这片亘古荒原。

少有人知晓,此时在这片荒原上,寻迹文明的考古调查已经开始了,特别是黑龙江省考古队的两次流域性调查工作,学界开始逐步认识大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年10月中旬,黑龙江省博物馆在嫩江下游左岸开展了考古调查,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肇源县,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或遗物点13处、辽金时期文物遗址共21处。年9月,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清理了两座暴露出来的墓葬……但这些,都像考古人手中的手铲一样,寂静在无声的旷野深处……

今天回首相望,一座城市的文明往前走的过程当中,要经过很多台阶,这个台阶,一定是有文化遗产的铺垫,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文脉的基因!只是,谁是最先觉知的那个人!

初踏荒原寻迹文明

唐国文

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始。“国家、省里的文件都来了,在那之前,大庆没有文物管理所,更没有博物馆,只有展览馆,有铁人王进喜英雄事迹展览馆,大家忙着征集工业学大庆展品,但都叫实物资料。”

“没有文物这个概念,那时候大家都认为这块土地自古就是‘青天一顶荒原一片’,哪有远古人类呢?”

唐国文,第四任文物管理站站长,退休多年依然在这个领域做着研究,是原中国辽金契丹及女真史研究会会员,大庆文博学会创始人,大庆市社科系统A级文博学科带头人,研究馆员。

接受采访时唐国文讲,为迎接全国文物普查,年大庆文物管理站才成立。随后大家就被组织起来去外地学习如何普查文物。回来后,找了一张军事地图,先看地图辨认这片土地上可能存在的文物遗址。

然后组织一支21人的队伍,带两顶帐篷,两架照相机,两把防备野兽袭击的猎枪,把步话机挂在树上,开始初次文物普查……当时第一任文物管理站站长是刘锋彤,晚上,他整个16毫米的放映机放幻灯片,动员大伙看,让当地百姓知道这个事……宣传保护文物……”

5月到7月之间,草长得密,啥都看不见,只有待到春秋时节草枯了,文物露头了,大家伙就抓紧时间普查。路程远,旷野茫茫无尽头,带的水和干粮都光了——马蹄窝的水都喝过!

年到年,5年普查,共普查出50多处遗址。

年5月13日,唐国文接到肇源县文物管理所的报告,称推土机推出了骨化石——“王氏水牛”。当年7月,唐国文以笔名裕林在中国文物报发表了肇源县王氏水牛完整骨架出土的消息。

年肇源县筹建博物馆时,黑龙江省文化厅派专家去肇源装架,将王氏水牛骨骼化石修复。“——反正我们是走过来了,到后来就更执着了,认识到‘文物是咱们大庆地区的历史,历史是根,没有文物,文字形容得再好,都不好使,只有挖出文物标本来,那才是实证’……”唐国文说。

张少杰

张少杰是第五任文物管理站站长,他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展板”,到五区四县去宣传,百姓开始觉醒……年大庆博物馆设计阶段,他作为艺术总监兼顾问,参与了整个展厅的设计。

是什么提醒了博物馆馆长

张凤礼

年,张凤礼36岁,时代的车轮将他带到了一个特殊的岗位——大庆市博物馆馆长兼文物管理站站长。

“大庆有博物馆吗?在哪?都展啥啊?”上任伊始,很多人都提出了让张凤礼等许多文博人尴尬的问题!的确,当时的大庆博物馆还很弱小……

大庆这座举世闻名石油城的石油史家喻户晓,但是这块土地的远古文明还在沉睡……张凤礼的目光,追逐着地平线处落下的夕阳——他在想,这片土地到底发生过什么?经历过什么?

“我开始下去跑,所有的遗址跑个遍……”年大庆发现的遗址有多处,她们沉寂在少有人问津的城市远郊。几十天里,星光闪烁,风雨兼程,张凤礼走进一处遗址再奔向另一处遗址。与平日里的所闻不同,当全部感知,全部情感都聚焦到遗址上,一个感受直接、强烈、准确——这个地区远古遗存如此厚重!

——紧接着,他似乎被某种灵感唤醒,瞬间想起猛犸象与王氏水牛!“自然史!”“自然史与人类史并行!”他意识到这是解码这片土地的一把钥匙——

今天想来,一个答案予人深思——这是文化遗产的文化提醒!

年春节,张凤礼一头扎进海量的资料中查阅——早在年,俄国人巴浦洛娃描述了松花江边采集的水牛化石;年,俄国人托马切夫发表了对产自富拉尔基和扎赉诺尔的猛犸象和披毛犀化石的研究;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专家开展了零星采集和调查;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出版了《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志》,该书首次对东北地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进行了综合性记述和研究……年后,大庆地区陆续出土了完整的猛犸象和王氏水牛化石,之后便很少有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gzhounongzhonga.com/wcss/5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