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中新社黑龙江分社” 年,省级贫困县的帽子,戴到了林甸的头上。4年后,帽子“升格”成国家级。 全县总共83个村,贫困村就有48个。总人口27万,贫困户就有户、人。 都说“人穷志短”,可林甸人不信这个邪。 “没有憋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汉”。林甸人坚信:贫穷不会成为林甸的终身“紧箍咒”。 三十年来,县、乡、村三级领导班子,不知换了多少茬。可有一项最要紧的工作始终没有间断——那就是脱贫! 三十年风风雨雨,三十年勤勤勉勉。 功夫不负苦心人。 年2月26日,一个林甸人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 这一天,省政府网站发布了一则公告:批准林甸等5个贫困县脱贫退出。林甸县戴了三十年的贫困县帽子,就此摘下。 79岁的史俊江老人脱贫后有了自己的电动车代步。 看到这个消息,宋丽娜哭了。 今年37岁的宋丽娜,是林甸县扶贫开发服务中心副主任。这是个不轻易落泪的“女汉子”,可是这一刻,她再也忍不住了。 “等你等了那么久,花开花落春又秋。” 像一次艰难的马拉松,终于熬到终点撞线。像一场胶着的球赛,终于听到赢球的终场哨声。 那一刻,到底有多少人,如释重负般长出了口气;到底有多少人,像宋丽娜一样泪打罗衣。只有林甸人自己知道。
▌1.脱贫路上山连山
林甸县的穷帽子,为啥这么难摘?是地薄还是人懒?林甸人的脱贫致富路上,到底横着啥样的山? 在林甸蹲点的几天时间里,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过多人。 有人说,林甸的地不行。 一位受访的“老林甸”,刚听完记者提出的问题,张嘴就来了句顺口溜:盐碱地,涝洼塘,干种地,不打粮。 林甸,是以农牧业为主的县。全县有.5万亩耕地,人均8亩多。看似不少,可相当数量的耕地,不是盐碱化较重,就是低洼得厉害。同样种玉米,亩产量与肇州肇源相比,能差好几百斤。尤其是低洼地,赶上雨水大的年头,连种地的本钱都收不回来。 有人说,林甸的路太差。 县城通往各乡镇的路还行,可通村路、通屯路,简直没法提。当地人戏称: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很多村屯,下点雨,车就无法进出,人都得穿着靴子踩着泥泞往来。有人自嘲:那个小品《三鞭子》,演得好像是我们林甸的事儿。 应季的瓜果蔬菜,干着急运不出去。不是烂在地里,就是贱卖了。路不好,客商都不愿意来,你有再好的东西,也变不成钱。 还有人说,林甸的产业太弱。 除了伊利,再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产业了。“无工不富”,产业基础薄弱,县政府的钱袋子就干瘪。没钱,拿什么去改造农村、建设农村!▌2.向贫困发起总攻
先天不足,是林甸戴上穷帽子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林甸人没有就此认命。三十年来,他们时刻都在与贫困作斗争,努力想办法摘掉头上的这顶穷帽子。 年11月27日,国家吹起脱贫攻坚冲锋号,林甸也向贫困发起了总攻。脱贫攻坚,成了县委县政府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成了头等民生大事。 这是一场全民战役。 市委书记韩立华多次到林甸调研、指导攻坚工作。 年5月初,韩立华在林甸召开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现场会,面对面向林甸83位村支书做动员部署。他强调,要坚决打赢打好这场战役,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他要求各级扶贫干部:都要煞下腰扎在村里,车的后备箱得有行李卷。 当年7月31日,韩立华去林甸调研时再次强调: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市长何忠华多次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端正态度,紧扣“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等方面存在的不严不实不细问题,下大力气抓整改。基础台账做实做细,村容环境要有新变化,在提高贫困户满意度上要有新作为。 整个林甸县,都在高速运转。 上到县委书记、县长,下到各村党支部、村委会成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明确任务。 县委书记晋伟的帮扶点,是花园镇向前村、前进村。具体帮扶的贫困户,是鹤鸣湖镇红星四屯的孙治军、谭凤臣。 县长张希发的帮扶点,是四季青镇新富村、红旗镇红光村。具体帮扶的贫困户,是新富村的贺业凤、姜学斌、李殿富、董占山。 县委书记、县长,不仅要遍访各贫困村,每月还至少要拿出5个专门工作日,对扶贫工作进行实地调研、研究部署、组织落实、指导检查。同时,还与县处级领导、乡镇和部门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省、市派出48支扶贫工作队,县里派出35个帮扶工作组驻村扶贫,家帮扶责任人派出单位、名帮扶责任人全部投入“战斗。” 这是一场系统战役。 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因病,有的因残,有的因学,有的找不到致富门,有的空有一身力气,找不到活儿干。县里专门成立了17个脱贫攻坚专项工作推进组,各自分工明确,重点突出。既有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就业扶贫,也有危房改造、综合保障…… 这是一场艰苦战役。 宋丽娜,是年调到扶贫服务开发中心工作的。回忆起这场战役的前前后后,她感慨万千。 那段时间,整个部门的人,每天加班加点到凌晨3、4点钟是常事儿。有时,晚上10点左右下班,门口的保安都会觉得奇怪:今天怎么下班这么早? 宋丽娜的爱人在县城管局工作,负责早市管理。两人基本上两头不见面。她下班回家的时间,正是爱人上班的时间。为了不影响工作,她把孩子送到了婆婆家,一周能去看一次。孩子看她总是这么忙,一次问她:妈妈,你怎么这么忙啊?我可得好好学习,将来可不找你这样的工作,又累挣钱还少…… 扶贫服务开发中心工作人员王孟福患有胃病,不到一年时间瘦了20多斤。▌3.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土地,是农民的根本。要想脱贫,就得想方设法,让土里生金、地里长银。林甸的耕地不是盐碱、低洼吗,那咱就来个以稻治涝,把旱田改成水田。 东兴乡东兴村,从年起,用了6年时间,把村里的2万8千亩旱田都改成了水田。改造的费用,不用农户操心,由政府张罗。 这一改之后,年年丰收。下雨大了?没事儿!稻子不怕水,而且稻田四周都有渠,进排水都能控制。天旱?不怕!引嫩渠就在村边,随时提水补充。种玉米,赶上天照应,市场价格好,一亩地也就赚个三百多元。种稻子,一亩地稳赚一千元。那些没有劳力的贫困户,把改造的水田流转出去,一亩地的价格少说元,跟旱田比,翻番。东兴村,哪家都有个十几亩水田,啥也不干,流转出去一年就能进兜七八千元。仅这一项收入,就能脱贫了。 整个林甸,旱改水面积,已经达到了38.7万亩。带动贫困户,就达户。 “托牛”、“托猪”,是记者在林甸采访时,听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儿。 这是专门针对贫困户的两项政策。“托牛”,是由政府协调金融部门和奶牛牧场推行的奶牛项目扶贫模式。贫困户自筹元资金,在牧场托养一头奶牛。资金不足的部分,由金融部门给予扶贫再贷款支持,政府全额贴息。贫困户啥都不用管,每年干拿元的收益。 “托猪”,跟“托牛”模式类似,贫困户每年收益可达元。奶牛项目,带动贫困户户;生猪项目,带动贫困户户。 在几个贫困村采访时,记者发现每个村都有一个光伏电站。细打听才知道,这也是个扶贫项目。电站的投资,由政府负责,电站的收益归村里,用在贫困户身上。每个电站,年收入都有20多万元。村里给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特设保洁、护林等公益岗位,工资从电站的收益中出。保洁员,一年工资元左右;护林员还要高些。没有劳动能力的,每人每年也能分红元左右。整个林甸县,这样的扶贫电站有47个,总投资近亿元。这一项,就带动贫困户户。 在红阳村木耳繁育基地,小木耳成了扶贫大产业。 林甸县在项目扶贫上,奇招不断。 东兴乡红阳村,引进了一个木耳挂袋养殖项目。建了9栋养殖大棚,共挂菌包13.6万袋。木耳品相好,口感佳,产量还高。就连伊春养木耳的人,来这儿参观后都竖大拇指。本来,村里的期望值是年产10斤。结果,从今年6月到7月底,刚采了5茬,就收获干木耳10斤。养殖人说,还能再采一两茬。有商家给28-30元一斤全收,一手钱一手货,红阳村没卖。他们想自己找市场,让木耳产生更大的效益。挂袋,采耳,不需要什么力气、技术,老人都能干。平时维护用工需要30多人,采耳时需要70多人。用工时,贫困户优先。一个养殖季下来,每人就能收入元。再加上村里的光伏、鸽场、烘干塔等扶贫项目的用工、分红,“脱贫不是问题。”村党支部书记吴凤仁表情轻松地说。 林甸县扶贫,既捡东兴村旱田改水田这样的“大西瓜”,也不放过“小芝麻”。 他们引进了一个养名贵宠物猫的项目。把原村委会的办公用房腾出来,作为项目基地。针对贫困户,制定一项特殊政策。每个贫困户,免费给9只种猫。猫笼、猫粮、猫砂等配套的东西,人家都给免费配好。贫困户,只要在家里腾出个地方,每天照料好就行。每只种猫,一年产两窝崽,猫崽养到一定程度,公司按每只元回收。正常情况下,每组种猫,一年能收获猫崽90只左右。 贫困户杨艳霞,因照顾得脑梗的老伴儿,无法外出务工。得知这个项目,她报名申请了一组种猫。老太太勤快,猫伺候得好。第一窝就生了近30只小猫。已经有6只被公司收走了,1元到了手。杨艳霞高兴地说:“不出家门就有营生干,一年下来就能赚一万多块,真是太好了。” 在这场战役中,县乡两级政府主抓大的方面,各村也是八仙过海,各使高招儿。这使得林甸的脱贫总攻,打得有声有色,成绩斐然。 一组数字颇能说明问题。 三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4.16亿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户,户贫困户危房全部完成改造,住上安全房。 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59亿元,让农民吃上了自来水,饮水安全得到保障。 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5.9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公里,所有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率、客班车通达率实现百分之百。 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补充医疗保险。 资助贫困学生人次,全县贫困学生政策享受覆盖率百分之百,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就学…… 林甸人可以自豪地说,“两不愁三保障”这个标准,他们已经超过了。▌4.林甸不是自己在战斗
林甸的脱贫总攻,从一开始就不是单打独斗。 市里倾力支持,省里高度重视,就连国家都给予了 市里的领导,都有各自的帮扶点。市委书记韩立华的帮扶点,就是林甸县林甸镇朝阳村。除此之外,林甸其他的贫困乡镇,他也多次走访过。 仅年以来,他就走访过林甸县的鹤鸣湖镇、红旗镇、林甸镇、花园镇、四季青镇、宏伟乡、四合乡。 省扶贫办督查考评处的李辉处长,负责社会扶贫的王志文处长,都来林甸做过专题培训讲座,帮助解决干部抓扶贫能力不足的大问题。 国家贸促会的一位同志,到林甸县挂职副县长,专门抓扶贫工作。 省、市共派出48支工作队驻村扶贫。这些驻村干部们所属的单位、部门,都对他们的工作大力支持。 韩志波,东兴乡东兴村的“第一书记”,来自市商务局。乍一碰面,如果没人介绍,你准会以为他就是个村民。村里那个养猫项目,就是他引进来的。在东兴村提起韩志波,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自打进了这个村,他就没拿自己当外人。村里修路,他当急先锋。市里各部门来回跑,多方协调资金。终于,把自然村屯的道路全部硬化。 村里贫困户危房改造,他跑前跑后,动员,讲政策,帮村民出主意。终于,让户村民都住进了安全房。 村里要为五保户、贫困户修建幸福大院,他又一马当先地去跑资金。就连村里的30个时尚垃圾箱,都是他跑回“娘家”市商务局化缘化回来的。 村里,为韩志波记了笔“账”,三年时间,他为村民解决住房、道路、饮水、医疗和政策落实等方面问题共个。 在四合乡联合村,记者见到了一位奇怪的“第一书记”。说他奇怪,是因为他有很浓的湖南口音,记者很难听懂他说的话。可是,村里人却都能听懂。这位“第一书记”叫喻朝阳,市粮食局干部,已经“驻守”联合村三年多了。每年,他都在村里住上天左右。五一、十一这种长假,他从来都没休过。 联合村,本来是个挺偏僻的穷村,因病致贫的,就有78户。在老喻带领下,几年之内变成一个旅游观光村。 家家户户的菜园,都用统一的竹篱笆圈就,看着就舒服、养眼。园内不仅种蔬菜,还有无花果、赤松茸等稀罕物。那菜园,侍弄得花园一样。人一进村,就有误入桃花源的感觉。用村民的话说,能整成这样,老喻得记头功。 老喻还打造了一个“百果园”,油桃、草莓啥的没少种。 每到周末,都有不少城里人到这儿来采摘。 老喻最大的心思,都放在了赤松茸身上。这东西,好种,房前屋后都行。技术,有老喻请的农大专家把关。而且,这东西不愁卖,谁看了都想采点回去尝个鲜。老喻的想法,是要打造一个赤松茸旅游观光采摘示范屯。目前已有90户人家种了亩,而且都是订单种植。长得差不多了,就有人上门一手钱一手货。仅这个“菜园革命”,就带动了10户贫困户增收。 三年多来,他为村里、为贫困户们做的事,村民们心中也有本账。 新修村屯路15.31公里,实现了户户通。改造危房户,家家住上了安全房。争取资金14万改造自来水管网。争取助学金6.5万,帮助21名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组织义诊4次,人次享受义诊。帮助农民卖粮吨,新建阳光温室大棚4座。协调涵管节,让村里有了排水系统…… 采访老喻时,他的手机隔几分钟就响一次。找他的,大都是村民。医院看病,让老喻给找熟人;那个想要买药,让老喻帮忙。“每天电话都接不过来”,老喻憨憨地一笑。“那你和这多户村民都熟吗?”记者问。“雨许家珍”(如数家珍),老喻用浓浓的湖南口音,给记者来了句成语。 其实,老喻和韩志波的故事,在每个驻村扶贫干部身上都发生过。他俩,只是众多“第一书记”群体的代表。 不仅各级政府对林甸扶贫工作大力支持,林甸县不少企业也自觉承担起了社会责任。 有个“乐尔”公司,在林甸县搞法国伊拉兔养殖。公司规划在全县7个乡镇,各建1处标准化种兔繁育场,目前已在4个乡镇开工建设。对贫困户,免抵押贷款,免费提供种兔、笼具、饲料。 一只种兔,一年能产8窝左右幼兔,每窝平均8只左右。这样,一年就能产60多只。按养殖只种兔计算,一年纯利润就能达到4-5万元。 一位贫困户还编了套顺口溜:“家养三只兔,不愁油盐醋;家养十只兔,不愁棉和布;家养百只兔,走上致富路。” 四合乡,有个润琦集团,建了一批现代化大棚,一栋成本几十万。可出租给农户时,每栋每年却只收元租金。 种大棚的农户们,哪家每年都能赚个几万元。可照这个出租价格,润琦集团想要收回成本,至少得一百年。 这还不算,就这元,“润琦”也一分没揣自己兜里,而是统统交给了四合乡政府,当做乡政府的扶贫资金。 贫困户的奶牛,可以送到润琦集团来“入托”,享受现代化饲养。奶质奶量,都大幅度提升。钱,自然就赚得多。据了解,目前“入托”的奶牛,就有余头。每年,润琦集团都专门拿出近百万元,给贫困户们“分红”…… “众人划桨开大船”。从林甸脱贫攻坚胜利的过程中,人们看到了林甸力量,看到了大庆力量,看到了龙江力量,更看到了中国力量! 在对贫困户们的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林甸县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不仅使林甸摘掉了贫困帽子,还让党的向心力更强,民心更凝聚。 在东兴乡东兴村幸福大院采访时,一位叫张学论的老村医,悄悄把记者叫到一边,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他写的作品。虽然文理不畅,但表达的感情很真。有首《老屯》是这样写的:条条巷路绕街通,家家都把砖房住,知青回来寻旧地,方知老舍已无踪。祖国强大! 对村里搞的旱田改水田,老村医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心情。如“万亩同引嫩江水,东兴大米赛五常”、“家家户户种稻田,摸摸腰包乐得欢”等等。 79岁的贫困户史俊江,原来住的房子被雨水泡塌了。东兴村盖上幸福大院后,老人喜迁新居,还有了一辆轿子型的电瓶代步车。面对记者,老人几度哽咽。“这一生也没敢想我能住上砖房……现在我就一句话,千好万好不如党的政策好。”▌5.摘掉帽子只是起点
采访中记者感受到,林甸的各级政府,包括驻村工作队队员们,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种摘帽后的轻松。在记者同样的问题面前,他们几乎给出了相同的答案:感觉今后担子更重了。 记者在林甸县一位乡镇干部的办公桌上看到了《林甸县脱贫退出巩固提升方案》,里边明确了退出后帮扶、巩固提升工作任务目标、具体措施和责任单位等内容。林甸县在严格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继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一位“第一书记”的一句话,让记者明白了他们的动力在哪儿。“摘帽只是个开始,稳定一下,就得研究乡村振兴了。”文字丨崔广胜王鹏程
编辑丨李香梅王玉珠
审核丨解培华
来源丨中新社黑龙江分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