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纹,是中国古代玉器上(尤其是汉代以及汉代以前的高古玉)最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通常所谓的谷纹,是指由萌芽谷粒状纹样单元构成的一种纹饰。古文献中对装饰有谷纹的玉器主要有以下记载,《周礼·春官·大宗伯》记:“子执谷璧,男执蒲璧”。郑玄注:“谷,所以养人。”《周礼·春官·典瑞》云:“谷圭以和难,以聘女”。郑玄注:“谷圭,亦王使之瑞节。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宝牍记》:“谷璧,王者见之则五谷丰稔。”《酉阳杂俎·忠志》载:“(唐)代宗即位日,楚州现出国宝一十二,三日谷璧。白玉也,如粟粒,无雕镌之迹。王者得之,五谷丰熟。”可见,古人大多认为玉器上的谷纹乃萌芽谷粒的象形。它们将装饰有谷纹的玉器,尤其是谷纹玉璧,玉璜、玉环等视作保佑五谷丰登的祥瑞之物。
谷纹经过从商代到汉代,不断地发展,最终演变形成了作萌芽谷粒状排列的标准形态和较为统一的制式。
众所周知,多年前的商代是青铜器和玉器并行的时代,如果我们追溯“谷纹”的前身,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文物来看,“谷纹”应最早出现在商代的青铜器和玉器上。
商代青铜尊年佳士得拍品私人所藏
青铜尊局部放大后
商代兽面纹玉斧国家博物馆藏
商代玉鸟国家博物馆藏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商代的青铜器还是两件玉器,红圈所标注的这种纹饰并不像萌芽的谷粒,确切说应该是“云雷纹”或者“卷云纹”,但是细看纹饰则像谷芽被拉长一样,拖着长长的“尾巴”我们姑且管它叫谷纹的祖先吧。此时的“谷纹”金石感很强,有点“横平竖直”的意思。这是因为当时的雕刻技法和雕刻工具所造成的,古玉行里管这种工叫“折铁线”。
下面我们看看到了西周是什么模样:
国家博物馆藏
国家博物馆藏
大家可以看到(红色圆圈所框),到了西周时期“谷纹”虽然形制变化不算大,依然是蝌蚪状的“长尾巴”,但是“谷纹”在气韵上有较明显不同。西周特有的“一面坡”雕刻技法使“谷纹”的轮廓此时变得更加圆润,这是因为西周琢玉工具的进步造成的。
到了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的出现和广泛使用,“谷纹”的造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谷纹”的“尾巴”开始明显变短,变得不再像卷云纹和云雷纹,而越来越趋近于真正意义上的“谷纹”。并且谷纹有一定的排列顺序,构成隐藏的“龙首”。我已用红线标注了龙首的轮廓。
值得注意的是,春秋玉器上的一些谷纹类似于座机电话的“听筒”,我们也可以叫它“蟠虺纹”。
私人所藏
国家博物馆藏
到了战国,谷纹进一步进化,是这个样子。
国家博物馆藏
国家博物馆藏
笔者朋友---和正斋藏品
私人藏品
值得一提的是,战国的龙的形象渐渐由“隐龙”变得具象,许多龙身开始雕刻谷纹。
笔者朋友---和正斋藏品
国家博物馆藏
到了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谷纹的“尾巴”越来越小,有的玉器上谷纹甚至失去了尾巴,变成了“乳钉纹”。还有勾连乳钉纹。再后来出现了蒲纹(类似蜂巢的六边型),蒲纹上面嵌乳钉纹,我们依然可以叫谷纹。
徐州博物馆藏
徐州博物馆藏
徐州博物馆藏
徐州博物馆藏
徐州博物馆藏
徐州博物馆藏
徐州博物馆藏
国家博物馆藏
东汉时期的出廓璧(台湾震旦博物馆藏)
综上所述,谷纹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谷纹在年代上亦有先后之别,此处笔者不再作更细致的分期。
1.萌芽阶段:大致相当于商代中晚期至西周,这个阶段纹饰的个体形态皆为长尾的勾卷形纹饰,尚未具备谷纹的典型特征,仅纹饰的圆形尾端与谷粒状接近,应为谷纹的来源所在。
2.发展阶段:大致相当于春秋至战国中期,这个阶段谷纹的样式已逐步形成并规范。纹饰中已出现了标准的谷粒状纹样个体,并且排列细密有序,组成特定的图案。
3.定型阶段:大致相当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早期,谷纹的形制多样,大量普遍流行于璧、环、璜和各种装饰用玉中。战国晚期所衍生出了蒲纹、乳钉纹和勾连乳钉等纹饰。西汉时期以蒲纹、勾连乳钉纹出现较多,
4.简化和衰落阶段“”大致相当于西汉晚期到东汉。这个时期真正意义上的谷纹骤减,东汉时期基本不再出现,乳钉纹则流行较多。
文中所用图片大部分为馆藏玉器,文章第一张和第二张为年美国佳士得拍品。剩下一小部分则为笔者本人和笔者的朋友私人所藏玉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