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外语片双提名,这是一部

喜马拉雅APP订阅深焦Radio苹果播客订阅深焦DeepFocusRadio

《集体》:

一次内植,一个问题与它的回答

以及

罗马尼亚纪录片新浪潮登上世界舞台?

作者:胤祥

电影学者

年对罗马尼亚电影界是个不错的年份。先有拉杜·裘德加冕金熊,正式坐稳罗马尼亚当今“四巨头”席位,后有亚历山大·讷讷乌的《集体》抢下两个奥斯卡提名,而这也是历史上罗马尼亚电影的第一次奥斯卡提名。这是之前无论是前辈大师扬·波佩斯库-戈波或是卢奇安·平蒂列,亦或是新浪潮风头最劲的“三巨头”,均未能达成的成就。此前最好成绩是克里斯蒂安·蒙久凭借戛纳双奖作品《山之外》入围过最佳外语片短名单(另一个最接近提名的是,拿下克莱蒙费朗大奖和欧洲电影奖最佳短片的「圣诞礼物」,该片入围过最佳真人短片的短名单)。不过再往前数,蒙久的《四月三周两天》未能入围短名单,除了引发巨大争议(当年一篇著名吐槽评论的标题为《请问“奥斯卡丑闻”用罗马尼亚语怎么说?》)也引发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规则调整。

当然还可以聊聊的是罗马尼亚本国的提名程序。目前罗马尼亚选送代表本国参加“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评选的机构是罗马尼亚电影家协会(UCIN,读音大概是“乌沁”)的一个专家委员会(而不是所有会员)。UCIN虽然名称比较像中国电影家协会(也就是金鸡奖的主办单位),但是架构还是仿照奥斯卡背后的“学院”而建设的。UCIN的投票结果经常很迷幻,比如在年他们就投出了普优的《雪山之家》,而并非人见人爱的蒙久代表作《毕业会考》。既然蒙久能撼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审规则,为了冲奥显然《毕业会考》是个更好的选择,很可能挤掉《禁忌之恋》砍下罗国影史第一个奥斯卡提名(当然那一年的局面是法哈蒂因为川普的政策意外反杀成功二封反正也没奖……)。蒙久在墙外更香那简直是不争的事实。莫说这个,蒙久跟罗马尼亚戈波奖闹翻也好几年了……

克里斯蒂安·蒙久代表作《毕业会考》海报

这次《集体》拿下两个奥斯卡提名,堪称罗马尼亚电影又一个历史性突破。当然-年的罗国电影并非没有其他的选择,即便是纪录片方面,拉杜·裘德的两部力作《大写印刷体》和《火车出站》也可以一战。那么为什么是《集体》?这个选择还是颇有些意味的。

《大写印刷体》海报

《火车出站》海报

首先可以看看《集体》的电影节路线。影片于年威尼斯电影节特别展映,并同时登陆多伦多电影节——这是典型的颁奖季电影的路线。影片好评如潮之后还入围了包括阿姆斯特丹IDFA、哥德堡、圣丹斯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电影节,并拿下了年欧洲电影奖最佳纪录片。影片在美国转了一圈电影节后进入发行流程,并收获一堆影评人协会的提名与奖项,还拿到了英国学院奖和独立精神奖提名(未颁奖)。这一通操作其实有点像曾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修女艾达》。

美国观众和影评人很容易理解这部影片。首先是社会公正-调查记者这个题材,影片里调查记者那条线剪得实在有点像《聚焦》,当然更大一个故事是个人对抗大公司/政府,官商勾结,线人爆料、腐败窝案、政治谋杀、内幕重重这种戏码,简直是美国电影电视剧的标配。这个故事易于共情的点还在于恰逢新冠疫情,不仅影片谈的就是医疗体系的问题,而且卫生部长那条叙事线,稍稍一联想就是川皇抗疫不力,有识之士勉力支撑屡败屡战的投射,简直不要太像。加上愿意在电影院里读字幕的观众(奉俊昊已经说过这个问题了,而且其实《里夫金的电影节》里,“subtitledfilm”应该直接翻译成“外语片”才对嘛)本身就是教育程度较高的、政治上倾向民主党的观众。怎么可能不把这部片子“内植”成自己的经验?

《聚焦》海报

稍稍解释一下“内植”这个概念,其实说白了就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戴锦华老师提出的这个概念极好地解释了《阿甘正传》在中国的经典化过程。戴老师认为《阿甘正传》对美国六十年代伤痛的处理方式,被中国(知识界/电影界)借用,象征性地疗愈了一部分文革及八十年代末的伤痛,这个内植的过程在于,我们这边的伤痛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无法被言说(只能是“伤痕”)和想象性的抚慰,而必须借助其他文化背景下的文本,用以代替自己的经验,其实也带有“移情”的过程。类似的例子比如《悲情城市》,比如最近电影圈人人交口称赞的《亲爱的同志们》(这个译名才准确……)。美国观众和影评人对《集体》的内植稍有不同,只是因为他们还处在忙着拍《神奇女侠》这种打脸片的阶段,以及疫情来的太快,能用来抚慰和反思的影片还没拍出来,这时一部如此好看,如此对症下药的片子出现(不过恰好是罗马尼亚片而已),当然,要叫好。

回来说《集体》这部影片。译名方面曾长期被译作“科莱采夫”,这个翻译也蛮搞笑的,音译也不能这么译(标准音译是……科莱蒂夫)。港译“医官同谋”并不准确,因为还有供应商的问题;台译“一场大火之后”还算不错。不过直译“集体”还是比较准确的,“集体”俱乐部本身开在一个前工厂里,而这个工厂空间是一个典型的后冷战标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这也被认为是罗马尼亚的一段黄金时代),罗共执政时收归国有,罗共倒台后原来的所有者未能成功收回,反而成为了前厂长的私人财产——典型的后冷战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资产私有化案例。“集体”这个颇具社会主义历史的命名,提示着工厂的空间和前社会主义历史,同时也暗示着后续事件中,记者与新卫生部长要对抗的也是一个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成为既得利益联盟的“集体”。

影片主要人物托隆坦具备一切斯皮尔伯格影片男主角的特质,看上去是个“普通先生”,但被不公正激发出了惊人潜能。嗅觉灵敏,业务熟练,下手稳准狠,也有积极的社会介入意识。在调查“集体”事件(罗马尼亚对这一事件的说法叫做“稀释消毒剂丑闻”)之前,托隆坦是罗马尼亚第一大体育报纸《体育日报》的主编(年发行达6万多份)。《体育日报》创刊于年,一度也做得很大,年甚至还开办了自己的电视台(年关闭),年改版后还曾刊发3D图片广告。年被瑞士荣格集团收购。不过影片中出现的报社印刷厂已经被报废并拆除了。托隆坦跟随这部纪录片也去了许多电影节,随着颁奖季的一片好评,他也成了最近一段时间的焦点人物,如今以数字出版为主的《体育日报》也自豪地在网站上援引《纽约时报》的评论“我真的想知道《体育日报》这种头版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gzhounongzhonga.com/shhf/80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