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拉已成为高手必备技能,什么样的底板有助

上至国乒高手,下至业余百姓,只要是打乒乓球的朋友,如果现在还不会一板“拧拉”,就显得太过落伍。但相比电视屏幕,上国手拧拉时的“轻松写意”,大部分业余朋友们在拧拉进阶之路上,都走得并不太顺利。从技术的角度来说,隶属于高级范畴的拧拉技术显然不可能一日练成。但就如同小孩子学骑车时需要的儿童自行车一样,选择一款适合练习拧拉技术的底板,也更容易让业余爱好者快速的“神功大成”。

1、重量是第一要素

作为乒乓球爱好者不难发现,国手级球员,哪怕是女子队员,对于乒乓底板的重量都有着明确的要求。大部分国手感觉使用比较趁手的底板都在90克以上。谁让国家兵乓球队的力量训练强度比起举重队也毫不逊色呢。虽然说90克重量的底板仍然处于业余横拍爱好者常用的范围之内,但针对拧拉这项更强调小关节暴发力的技术动作来说,使用90克重量的底板进行拧拉练习,非但不会让你练出国手般的拧拉质量,更有可能的是因此伤害到了您脆弱的手指手腕关节。

对于初学拧拉的朋友,我们]推荐横拍选手使用85克左右的底板,并且在配胶方面,反手位搭配轻、软并且有一定持球时间的套胶为宜,而对于直拍选手来说,手指手腕因为握拍的关系,在练习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负重更大,所以可以选择更轻一些的底板。

2、千万别太厚

拧拉的确是个“高端活儿”,方寸之间辗转腾挪不说,还得把下旋变成上旋,同时还得注意落点,这样的技术放在十年前,简直不可想像。但无论拧拉技术如何凶悍,它都属于台内技术。对于业余爱好者之间的对抗来说,台内技术环节往往是最为凶险的高危环节,一局比赛中因为台内球处理不当造成失误或送给对手机会并不鲜见。结合器材的角度来看,台内球因为施展空间的问题,更加考验球友对于方寸之力的掌握,无论是快搓还是拧拉,都需要在来球落台后极短时间找到合理的击球空间,薄板身的球板更加有利于抓住这电光火石之间的插入契机,同时通常薄板身球板的振动感也更为明显,也更为容易让人体会到乒乓球在球拍反面摩擦的过程,毕竟拧拉技术使用球拍的反面,是不能够用眼睛来定位的。

3、板面手柄有讲究

虽然目前大部分的专业球板板面形状都趋于统一,但显然板头更尖的球拍更有利于拧拉技术击球点的把握,同时板面较小的球拍也能够提供在技术动作过程中更灵活的运动空间,虽然与之而来的是球板甜区变小,击球威力会有所下降的问题,但不要忘了,我们正在拧拉的练习阶段,鱼和熊掌兼得的问题在此可以先不考虑。

4、还有习惯你可能没有注意到

不仅仅是板面,还有手柄,对于直拍选手来说,偏向纤细的手柄更有利于拧拉技术的练习,因为在实战中,直拍选手左右转换时所花的行程要比横拍选手更长。而对于横拍选手来说,适中的手柄长度也比较关键,目前因为无机和改换乒乓球的关系,市面上部分的横板球板都会将手柄做的稍长以增强在击球时的鞭打效应,但加长的手柄也有可能在拧拉时恰好卡在手掌与手腕关节的位置,影响技术动作的正常发挥。

有了上面的标准再来看自己手中的底板是不是最适合自己练习拧拉的球拍,并不是说必须完全符合上面三点的球拍才适合练习拧拉,相比标准这样的概念,我们更不可以忽视的是自己的习惯,毕竟长时间的使用,让朋友对于手中器材更为了解,在接触陌生技术运动时,也更为容易。所以只要是你手中的器材比照前面所说的三点,并不是“三不沾”,都可以通过自己在技术上努力掌握拧拉技术。而对于器材发烧友来讲,拧拉也只可能是更换器材的一个理由,不过恰好因为更换器材而学会这项“低调奢华”的金牌技术,何乐而不为呢?

在业余圈子里面,各种打法,使用各类球拍的朋友足可以写个百科辞典,您认为哪些器材更适合拧拉技术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gzhounongzhonga.com/gznz/95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