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营养治疗1

营养不良是炎症性肠病(IBD)常见而突出的并发症,尤见于克罗恩病(CD)。营养治疗对IBD营养不良的防治作用毋庸置疑,对诱导临床缓解和维持缓解的作用也被逐步肯定,但在临床上其应用尚缺乏规范性和连续性。本期栏目以1则CD病例,结合国内外IBD营养治疗指南,探讨IBD营养治疗适应证、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提高读者对IBD营养治疗的再认识,促进IBD的总体疗效。

病历摘要

主诉

患者男性,34岁,反复右下腹胀、腹痛加重1周,伴排便肛周疼痛。

现病史

年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痛伴发热,排便2~3次/日,质稀,予抗生素、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后缓解。

年6月因“反复发热、腹痛腹泻4个月,再发4天”入院,发病4个月内体重下降10公斤。入院体重49kg,BMI15.12kg/m2。行肠镜、小肠CT检查后诊断为“CD(回肠型)伴腹腔脓肿”,予5-氨基水杨酸(5-ASA)等对症治疗,腹痛缓解后出院。出院后于消化内科门诊定期随访,因乙肝行抗乙肝病毒(HBV)治疗,HBVDNA转阴后服用硫唑嘌呤、美沙拉嗪,饮食以流质及半流质膳食为主。曾口服补充肠内营养粉剂,每次40~50g,每日4~5次(约kcal/d),体重有所增加后自行减量。

年10月因“反复右下腹胀、腹痛加重1周,伴排便肛周痛”再次入院。

入院检查

体格检查:体重47.8kg,BMI14.81kg/m2,全身无水肿,右下腹压痛(+),肛周压痛(+)。

实验室检查:血清前白蛋白75mg/L,白蛋白27g/L,总蛋白66g/L,血红蛋白98g/L,C反应蛋白2.68mg/dl,血沉33mm/h。

磁共振成像(MRI):末端回肠、直乙结肠交界及直肠CD活动期改变,肠管内粘连并与膀胱间有瘘管形成;前列腺、尿道脓肿;肛周脓肿及蜂窝织炎改变。

诊疗过程

予患者积极抗感染治疗。因其尿液中疑有消化道残余物,进食后发热,嘱其禁食。

经临床营养科会诊,患者存在重度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且将择期手术,有肠外营养(PN)支持指征。PN非蛋白能量平均为22kcal/(kg.d),总氨基酸平均为1g/(kg.d),同时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电解质,以全营养混合液形式静脉输注。PN前静脉输注人体白蛋白10g/d,共3天。PN支持期间停用人体白蛋白,患者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均无异常。PN应用27天后血清前白蛋白为mg/L,白蛋白为36g/L,总蛋白为78g/L。

患者后转入外科,行开腹探查+右半结肠切除术+末端回肠造口术。术中发现大小肠广泛粘连,右下腹及盆腔肠段与腹壁粘连,乙状结肠处有一瘘口,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术后常规输液,第6日恢复普通饮食,数日后出院。

患者出院后定期进行营养评估与咨询,目前病情稳定,除普通膳食外,自拒肠内营养制剂。出院45日后体重由出院时的46kg增至51.2kg。

分析与点评

营养不良是IBD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和微营养素缺乏。反复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可造成摄入不足、吸收不良、丢失或消耗增加,药物治疗副作用也是导致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营养不良影响患者的疗效、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而今随着营养治疗的理念不断深入临床,其已成为IBD综合诊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例患者CD病史约2年,伴重度营养不良,本次疾病发作时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营养治疗,旨在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实践证明,营养支持后患者的低蛋白血症得到纠正,手术治疗顺利完成,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结局。

IBD的营养治疗策略

营养问题贯穿IBD整个病程

对于营养状况的改善和维持,IBD缓解期患者重在预防,而活动期患者则重在早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应遵循评估-治疗-监测-再评估的营养治疗原则,以达到纠正IBD患者营养不良、维持其营养状况、诱导或维持临床缓解、减少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营养治疗种类及途径

肠内营养(EN)以配方制剂替代普通膳食以提供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在减少抗原和肠腔细菌使肠道休息的同时,又维持了对肠黏膜的直接营养作用,有助于肠黏膜上皮的修复及维护肠道正常菌群。

使用原则IBD营养治疗首选EN。EN是活动期CD的基本治疗,对诱导轻、中度活动期CD缓解的作用更显著。荟萃分析表明,EN诱导和维持儿童、青少年活动期CD的缓解率与激素相当,其促生长发育的营养作用和安全性是激素等药物所不具备的。因此,欧洲、日本及我国指南均推荐EN作为儿童和青少年诱导活动期CD缓解的首选一线治疗。而对于成人,虽然EN的缓解效果不如激素,但对于激素等药物治疗无效或禁忌者,EN仍可作为替代治疗。

在维持缓解和防止复发方面,有研究提示,缓解期仍维持全EN可延长CD缓解期,减少复发。但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ESPEN)指南指出,对于临床缓解1年以上、无营养缺乏症状的CD,无证据显示EN有益处,而对于营养不良的CD患者,EN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目前因缺乏足够证据,国内外指南不推荐使用EN诱导或维持溃疡性结肠炎(UC)的缓解。

制剂主要分为多聚(整蛋白)、低聚(短肽)和单体(氨基酸)3种配方。荟萃分析表明,3种配方对诱导CD缓解无明显差异。含鱼油的配方虽能改善活动期CD炎症指标,但系统分析不支持其能维持CD缓解。谷氨酰胺能改善肠道通透性,但不改善临床结局。因此,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SPEN)指南不推荐活动期CD患者常规使用短肽或氨基酸配方及特殊EN配方。

途径分为口服和管饲,选择取决于EN的治疗目的和患者的依从性等因素。对于缓解期患者,若以改善营养状况为目的,允许普通饮食,可在此基础上给予部分口服途径的EN支持(摄入量一般为每日总能量需求的50%左右),以提高患者依从性。但对于以诱导临床缓解为目的的活动期CD患者,建议通过管饲予以全肠内营养支持,成人疗程一般为4~6周,至少2周;儿童疗程为6~12周。

管饲方法包括鼻胃管、鼻肠管、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G)和手术胃造口,以鼻胃管放置最常用,但须监测胃潴留情况,避免反流而误吸。鼻空肠管适用于胃排空障碍、十二指肠狭窄等有误吸可能的患者。

作者:上海交通大医院临床营养科施咏梅曹伟新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赞赏

长按







































偏方制白癜风
白癜风有什么好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gzhounongzhonga.com/etnz/1228.html